《中醫詞典》解釋「內傷濕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濕痰
病證名,屬濕痰證之一,首見於《症因脈治·內傷痰症》。此證多因脾胃陽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釀生痰濁,痰濕內蘊所致。其病理機轉與中醫「脾為生痰之源」之理論密切相關,因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水液代謝失常,則濕濁內停,久而成痰。
臨床表現:
- 寒熱不定:患者或覺身熱,或無明顯發熱,此因痰濕鬱遏,陽氣不伸所致。
- 肢體困重:痰濕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見體重足酸,甚則肢體軟倦無力。
- 胸膈痞滿:痰濕停聚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故胸膈滿悶,時常嘔吐痰涎,且嘔而不渴,此與熱痰之口渴有別。
- 痰涎壅盛:痰濕上泛,故時吐痰液,痰多色白或黏稠。
病因病機:
本證之成,關鍵在於脾胃陽虛。脾虛則水穀不化精微,反聚為濕,濕聚成痰;另因肺氣不宣或腎陽不足,亦可加重水濕停滯,形成痰濕內蘊之證。痰濕屬陰邪,其性黏滯,易阻遏氣機,故臨床多見纏綿難癒之象。
治療原則:
以理脾燥濕、化痰和中為主,兼顧宣肺、溫腎等法,隨證加減。常用方劑如下:
- 二陳平胃散:合二陳湯與平胃散,重在健脾燥濕、化痰和胃,適用於痰濕困脾、脘痞嘔惡者。
- 二陳羌防湯:於二陳湯基礎上加羌活、防風,兼祛風勝濕,適於痰濕兼表證或肢體酸痛明顯者。
- 梔連二陳湯:二陳湯加梔子、黃連,清化濕熱痰濁,用於痰濕鬱久化熱之證。
- 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適用於脾虛氣弱、痰濕內停之虛證。
配伍加減:
- 若痰濕偏寒,可加乾薑、細辛以溫化寒痰;
- 若氣滯明顯,加木香、砂仁以行氣化痰;
- 若兼腎陽不足,可合苓桂朮甘湯或真武湯溫陽利水。
鑒別診斷:
內傷濕痰需與外感濕邪或痰熱證相區別。外感濕邪多伴表證,如頭身困重、惡寒發熱;痰熱證則見痰黃稠、口渴苔黃等熱象。而本證以脾胃虛寒為本,痰濕內生為標,病程較長,症狀多呈緩慢發作。
此證反映了中醫「痰濕致病」的理論特色,治療上注重調理臟腑功能,尤以健脾為要,方能從根本杜絕痰濕再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