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嗽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嗽血

病證名,指因內傷導致肺絡受損,引發咳嗽兼見吐血的病證。首見於《症因脈治》卷二。此證多由臟腑功能失調,火熱內生,或陰虛陽亢,灼傷肺絡所致。臨床特徵為無外感表邪,卻見咳嗽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甚則咯血不止。

病因病機

  1. 肺胃積熱,痰火上衝:過食辛辣厚味,或長期嗜酒,導致肺胃熱盛,痰火內蘊,上灼肺絡。
  2. 房勞精竭,腎火刑金:縱慾過度,腎陰虧虛,虛火妄動,上炎灼肺,損傷肺絡。
  3. 思慮傷脾,脾火消陰:憂思過度,脾氣鬱結,化火耗陰,土不生金,肺失濡養。
  4. 郁怒傷肝,肝火拂郁:情志不遂,肝氣鬱久化火,木火刑金,肺絡受損。
  5. 用心太過,心火妄動:勞神過度,心陰耗傷,心火上炎,下汲腎水,肺金受灼。

證型與治法

  1. 肺胃積熱,胃火上衝

    • 症狀:咳嗽痰黃,咯血鮮紅,口乾咽燥,舌紅苔黃,脈洪數。
    • 治法:清金降火,化痰止血。
    • 方藥: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合清胃湯(升麻、黃連、當歸、生地、丹皮),或化痰丸(貝母、瓜蔞、黃芩、梔子)。
  2. 房勞精竭,腎火刑金

    • 症狀:咳嗽痰少,痰中帶血,腰膝痠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方藥:先以犀角地黃湯(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清熱涼血,血止後改用歸芍天地煎(當歸、白芍、天冬、熟地)或三才丹(天冬、人參、熟地)滋補肺腎。
  3. 脾陽不足,土不生金

    • 症狀:咳嗽氣短,痰中帶血,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舌淡脈弱。
    • 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 方藥:加味歸脾湯(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遠志、酸棗仁、木香、甘草、龍眼肉、生薑、大棗)。
  4. 怒動肝火,木火刑金

    • 症狀:咳嗽陣作,痰中帶血,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柴胡飲子(柴胡、黃芩、赤芍、生地、當歸、甘草)或加味補肝散(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酸棗仁、木瓜、甘草)。
  5. 心火妄動,灼傷肺絡

    • 症狀:咳嗽痰血,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舌尖紅,脈細數。
    • 治法:清心降火,養陰止血。
    • 方藥:導赤各半湯(生地、木通、竹葉、甘草、黃連、黃芩、梔子)或天王補心丹(人參、丹參、五味子、天冬、麥冬、當歸、生地、遠志、酸棗仁、柏子仁、玄參、桔梗、茯苓)。
  6. 腎陽不足,陽虛失攝

    • 症狀:咳嗽痰血,血色淡暗,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弱。
    • 治法:溫補腎陽,固攝止血。
    • 方藥:八味腎氣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辨證要點

內傷嗽血須與外感咳血鑑別,後者多兼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內傷嗽血則以臟腑虛實為辨證核心,尤重火熱與陰虛之別。治療時需標本兼顧,急則涼血止血,緩則調理臟腑,以杜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