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頭痛

定義
內傷頭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或內生邪氣(如痰濕、瘀血、肝陽上亢等)上擾清竅所致的頭痛。此類頭痛有別於外感頭痛(由風寒暑濕等外邪引起),其病機多與內在臟腑氣血失衡相關,如《景岳全書·雜證謨》所言:「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為拘矣。」

特點

  1. 病程較緩:起病緩慢,反覆發作,時作時止。
  2. 誘因明確:常因過勞、情志刺激(如憂思惱怒)、飲食不節,或外風引動內邪而加重。
  3. 虛實夾雜:以虛證為主,如氣血陰陽不足;亦可見實證或本虛標實(如肝陽上亢、痰瘀阻絡)。

常見證型與病機

  1. 氣虛頭痛

    • 病機: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頭面失養。
    • 表現:頭痛隱隱,勞累後加重,伴氣短乏力、自汗、食欲不振。
  2. 血虛頭痛

    • 病機:營血虧虛,髓海失充,脈絡空虛。
    • 表現:頭痛綿綿,眩暈心悸,面色蒼白,唇甲色淡。
  3. 陰虛頭痛

    • 病機:腎陰不足,肝陽偏亢,或虛火上炎。
    • 表現:頭痛伴眩暈耳鳴,五心煩熱,顴紅盜汗。
  4. 陽虛頭痛

    • 病機:命門火衰,清陽不展,寒從內生。
    • 表現:頭痛畏寒,得溫則減,四肢不溫,小便清長。
  5. 腎虛頭痛

    • 病機:腎精虧損,髓海空虛(常見於年老或久病者)。
    • 表現:頭痛且空,腰膝酸軟,遺精帶下。
  6. 瘀血頭痛

    • 病機:久病入絡,或外傷後氣血瘀滯,脈絡不通。
    • 表現:頭痛如刺,痛處固定,經久不癒,舌質紫暗。
  7. 痰濕頭痛

    • 病機: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
    • 表現:頭痛昏重,胸悶嘔惡,苔白膩。
  8. 肝陽頭痛

    • 病機: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陰虛陽亢,風陽上擾。
    • 表現:頭脹痛(多見於巔頂或兩側),煩躁易怒,口苦咽乾。

中醫辨治要點
內傷頭痛之治療,首重辨明虛實與病位。虛者補之(如益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者瀉之(如平肝潛陽、化痰逐瘀),並注重調理相關臟腑(如肝、脾、腎)。臨床常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氣虛)、四物湯(血虛)、天麻鉤藤飲(肝陽)、半夏白朮天麻湯(痰濕)等,需依證加減。

補充說明
內傷頭痛與現代醫學的慢性頭痛(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部分表現相似,但中醫強調從整體辨證,結合舌脈與全身症狀,以調整內在失衡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