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吐酸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吐酸水
病證名,首見於《症因脈治》卷二。此症多因情志失調,如惱怒憂鬱,導致肝氣鬱結,久而化火,肝火橫逆犯胃,克伐脾胃,胃氣上逆而發為吐酸。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進食後嘔吐酸水,或吐出帶有酸腐餿臭之液體,伴隨兩脅刺痛、面紅升火、心煩易怒等肝火亢盛之象。脈象多呈弦數,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
病因病機:
-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鬱滯,鬱久化熱,肝火犯胃,胃失和降,酸水上逆。
- 脾胃虛寒:中焦陽氣不足,運化無力,水濕停聚,泛溢為酸,此類患者吐酸多為清水,伴畏寒喜暖。
- 宿食停滯:飲食不節,食滯胃脘,腐熟不及,酸腐之氣上逆。
- 痰熱內擾:痰濕鬱久化熱,痰熱互結,阻滯中焦,胃氣上逆而吐酸。
治療方藥:
- 肝鬱化火:宜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方用柴葛平胃散(柴胡、葛根、蒼朮、厚朴、陳皮等)或梔連平胃散(梔子、黃連、蒼朮、厚朴、陳皮等)。若肝火熾盛,可加左金丸(黃連、吳茱萸)以瀉火止酸。
- 脾胃虛寒:宜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或理中湯加減。
- 宿食停滯:宜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加減。
- 痰熱內擾:宜清熱化痰、和胃降逆,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相關鑑別:
本症與「吞酸」有別,吞酸指酸水自胃中上泛至咽喉,未經吐出又咽下;而吐酸則為酸水直接嘔出。二者病機相似,然表現各異,治療時需細辨。
此症涉及肝、脾、胃等多臟腑功能失調,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對證施治,方能奏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