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吐血

內傷吐血乃中醫病證名,指非由外感六淫所致,而因臟腑內傷引發之嘔血證候。其病機多與胃絡損傷,或心、脾、肝、腎等臟腑虛損相關。此證首載於《症因脈治》卷二,臨床特徵為無表證、脈不浮大,而見反覆嘔吐純血之象。

病因病機與證治分型

  1. 胃熱絡傷

    • 主證:吐血量大,血色鮮紅夾瘀,兼見胸悶作痛、胃脘嘈雜、便秘、苔黃膩、脈滑數。
    • 病機:過食辛辣厚味,或熱邪內蘊,灼傷胃絡,血溢脈外。
    •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加側柏葉、白及等。若兼陰傷,可佐生地、玄參以養陰清熱。
  2. 肝鬱化火

    • 主證:吐血鮮紅,伴頭痛目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 病機:情志鬱結,肝氣橫逆犯胃,火迫血妄行。
    • 治法:清肝瀉火,和絡止血。
    • 方藥:化肝煎(青皮、陳皮、芍藥、丹皮、梔子、澤瀉)合茜根散(茜草根、黃芩、阿膠、側柏葉)加減。若火旺甚,可加龍膽草、夏枯草。
  3. 心脾兩虛

    • 主證:吐血淡紅,氣短乏力,面色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
    • 病機:思慮勞倦,心脾氣血耗傷,統攝無權。
    •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攝血。
    • 方藥:歸脾湯(人參、黃芪、白朮、當歸、龍眼肉等)為主。若兼氣不攝血,可加重黃芪,並酌加炮薑炭以溫中止血。
  4. 陰虛火旺

    • 主證:吐血纏綿,血色鮮紅,伴潮熱盜汗、耳鳴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 病機:腎陰虧虛,虛火內擾,灼傷血絡。
    •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方藥: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等)加蒲黃、藕節、阿膠、五味子。若虛火熾盛,可加知母、黃柏以堅陰清熱。
  5. 陽虛血溢

    • 主證:吐血晦暗,質稀量少,畏寒肢冷,面白神疲,舌淡胖,脈沉遲。
    • 病機:脾腎陽虛,失於溫攝,血不歸經。
    • 治法:溫陽益氣,引火歸元。
    • 方藥: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加木香以調氣;若腎陽衰微,用八味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等),佐以灶心土、艾葉炭以溫經止血。

補充要點

  • 中醫強調「見血休治血」,需辨明標本虛實。急則治標以止血,緩則治本以調臟腑。
  • 瘀血內阻者,可酌加三七、丹參以化瘀止血,防留瘀為患。
  • 此證與「咯血」有別,後者病位在肺,常伴咳嗽,臨床需詳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