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內傷吐血,病證名。多因胃熱絡傷,或心、脾、肝、腎勞損而致。見《症因脈治》卷二。證見身無表邪,脈不浮大,時而嘔吐純血,因胃熱絡傷者,吐血量多,鮮瘀相雜,兼見胸悶作痛,嘈雜便秘,苔黃膩,脈滑數,且清胃瀉火,用三黃瀉心湯加側柏葉、白及等。因鬱怒傷肝者,吐血鮮紅,頭痛目赤,口苦心煩,胸脅引痛,治宜清肝涼血,用化肝煎合茜根散加減。因心脾損傷者,吐血氣短,憔悴聲怯,心悸少寐,治宜補養心脾,用歸脾湯。因陰虛火旺者,吐血盜汗,耳鳴遺精,治宜壯水制火,用六味地黃丸加蒲黃、藕節、阿膠、五味子之屬。因陽虛血不歸經者,血色晦淡,怕冷肢涼,治宜溫中補陽,用理中湯加木香,或八味丸以引火歸元。
內傷吐血,是指由於內臟器官的病變,導致人體出血的一種病症。
內傷吐血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胃熱絡傷:胃熱絡傷是內傷吐血最常見的原因。胃熱絡傷,是指由於胃火過盛,灼傷胃絡,導致胃出血的一種病症。胃熱絡傷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吐血、口渴、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等。
2、心、脾、肝、腎勞損:心、脾、肝、腎是人體五臟,心主血脈,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腎主藏精。心、脾、肝、腎勞損,會導致人體氣血不足,血液運行不暢,從而引起吐血。心、脾、肝、腎勞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吐血、氣短乏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3、陰虛火旺:陰虛火旺是指由於陰液不足,導致火旺傷陰,從而引起吐血。陰虛火旺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吐血、盜汗、耳鳴、遺精、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4、陽虛血不歸經:陽虛血不歸經是指由於陽氣不足,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從而引起吐血。陽虛血不歸經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吐血、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等。
內傷吐血的治療,主要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
1、胃熱絡傷:胃熱絡傷的治療,以清胃瀉火為主。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
2、心、脾、肝、腎勞損:心、脾、肝、腎勞損的治療,以補益氣血為主。常用方藥有歸脾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
3、陰虛火旺:陰虛火旺的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
4、陽虛血不歸經:陽虛血不歸經的治療,以溫補陽氣為主。常用方藥有附子理中湯、八味丸等。
內傷吐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避免熬夜,注意勞逸結合。
2、飲食要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內傷吐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吐血的症狀,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