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胃脘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胃脘痛

病證名,指因內傷因素所致的胃脘疼痛,屬中醫胃痛範疇。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痰濕瘀血等內傷病理因素相關,臨床表現以胃脘部疼痛為主,並伴隨相應兼證。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 食滯胃脘痛
    因飲食過量或食積不化,導致胃氣壅滯。症見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嘔吐未消化食物,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加減。
  2. 痰飲胃脘痛
    因脾胃運化失常,痰飲內停,阻滯胃絡。症見胃脘隱痛、胸悶嘔惡、泛吐痰涎,舌苔白滑,脈弦滑。治宜化痰和胃,方用二陳湯合苓桂朮甘湯。
  3. 積冷胃脘痛
    因寒邪內侵或陽虛生寒,寒凝胃脘。症見胃脘冷痛、得溫則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中散寒,方用附子理中湯或良附丸。
  4. 積熱胃脘痛
    因熱邪蘊胃或鬱久化熱,灼傷胃絡。症見胃脘灼痛、口乾口苦、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或黃連解毒湯。
  5. 瘀血胃脘痛
    因氣滯日久或外傷內挫,導致瘀血阻絡。症見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入夜尤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或丹參飲。
  6. 蚘動脘痛
    因腸道寄生蟲(如蛔蟲)擾動,上竄胃脘。症見胃脘陣發絞痛、時作時止,或伴吐蛔,面有蟲斑。治宜安蛔止痛,方用烏梅丸加減。

內傷胃脘痛之辨證,須結合疼痛性質、兼症及舌脈,以明確病因病機,並針對性施治。其病理變化多涉及氣機不暢、痰瘀互結或寒熱錯雜,治療時需注重調理脾胃氣機,兼顧祛邪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