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小便不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小便不利
內傷小便不利為中醫臨床常見症候之一,首見於《症因脈治》卷四,指因內傷因素導致小便排出不暢或尿量減少的病證。其成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相關,臨床須辨明病因病機,分型論治。以下詳述常見證型:
1. 熱結小便不利
病機:多因內熱熾盛,下注膀胱,灼傷津液,導致氣化不利。
表現:小便短赤、灼熱澀痛,或兼見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利尿,常用方如八正散、導赤散等,以清心火、利濕熱。
2. 偏滲小便不利
病機:因水濕停聚,三焦氣化失常,水液偏滲於腸道,而非下輸膀胱。
表現:小便量少而大便溏瀉,或腹脹腸鳴,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滲濕、分利水氣,方如五苓散加減,以調節水液代謝。
3. 氣虛小便不利
病機:多因脾肺氣虛,升降失司,水液輸布無力,膀胱氣化不足。
表現:小便無力、滴瀝不暢,伴神疲氣短、面色晄白,舌淡脈弱。
治法:益氣升提,方如補中益氣湯,佐以通利之品如茯苓、澤瀉。
4. 陰虛小便不利
病機:腎陰虧虛,虛火內擾,津液耗傷,膀胱失潤。
表現:小便短少而黃,午後加重,兼見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方如知柏地黃丸,佐以麥冬、車前子養陰利水。
5. 陽虛小便不利
病機: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膀胱氣化無權,水液停蓄。
表現:小便頻而清長或點滴難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胖,脈沉遲。
治法:溫補腎陽,方如濟生腎氣丸,以助氣化而通利水道。
總結
內傷小便不利之證,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明寒熱虛實。治療上除針對病機用藥外,亦需調理相關臟腑,如健脾、溫腎、滋陰等,以恢復氣化功能。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甚詳,如《景岳全書》強調「陽虛則氣不化水,陰虛則水涸不行」,臨床尤當細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