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脅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脅痛

定義
內傷脅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內傷因素導致的脅肋部疼痛,屬「脅痛」範疇之一。此證首見於《景岳全書·雜證謨》,與外感脅痛(如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相對,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障礙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脅肋為肝膽經脈所過之處,故內傷脅痛與肝膽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亦涉及脾、腎等臟腑。其病因可分以下幾類:

  1. 痰飲停聚

    • 因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凝結為痰飲,流注脅下,阻遏氣機,發為「懸飲脅痛」。
    • 特徵:痛勢牽引胸脅,咳唾轉側時加劇,或伴胸悶、喘促。
  2. 瘀血阻絡

    • 因跌撲損傷、氣滯日久,導致瘀血停滯脅肋,絡脈不通,稱為「死血脅痛」。
    • 特徵:痛如針刺,位置固定,夜間尤甚,或見局部青紫。
  3. 肝氣鬱結

    • 情志不遂,惱怒憂思,致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形成「肝郁脅痛」。
    • 特徵:脅肋脹痛,走竄不定,每因情緒波動加重,伴噯氣、嘆息。
  4. 肝火上炎

    • 氣鬱化火,或熱邪內蘊,肝火循經上沖脅肋,發為「肝火脅痛」。
    • 特徵:疼痛劇烈,伴口苦、目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
  5. 腎陰虧虛

    • 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陽偏亢,虛火(龍雷之火)上灼脅絡,或腎精虧損,脅肋失養。
    • 特徵:隱痛綿綿,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
  6. 腎陽虛浮

    • 命門火衰,虛陽浮越,上擾脅部經脈,亦可引發疼痛。
    • 特徵:冷痛喜溫,面色㿠白,四肢不溫,脈沉細。

辨證要點
內傷脅痛需結合疼痛性質、伴隨症狀及舌脈綜合分析:

  • 氣滯:脹痛、走竄。
  • 血瘀:刺痛、拒按。
  • 痰飲:重痛、咳唾轉側加重。
  • 虛證:隱痛、遇勞則發。

治療原則
以「疏通脅絡、調和臟腑」為主,根據證型選方:

  • 痰飲:苓桂朮甘湯、十棗湯(峻逐水飲)。
  • 瘀血: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
  • 肝郁:柴胡疏肝散、逍遙散。
  • 肝火: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
  • 腎陰虛:一貫煎、六味地黃丸。
  • 腎陽虛:腎氣丸、右歸丸。

古籍參考
除《景岳全書》外,《醫宗必讀》強調「脅痛多屬少陽,須分左右氣血」;《證治準繩》則詳述痰瘀致痛的辨治差異,均為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