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腸垢
證名,指大便時排出的腐濁垢膩之物,多因濕熱邪毒鬱滯腸道所致。此概念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其中記載:「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意指腸道內積聚的濁濕穢濁之物,隨排便而排出,其性黏膩穢臭,反映腸道濕熱蘊結的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
腸垢的形成,主要與濕熱邪毒蘊結腸胃有關。濕性黏滯,熱性燔灼,二者相合,阻滯腸道氣機,使津液代謝失常,化生穢濁,與腸中糟粕相混,遂成垢膩之狀。此證常見於熱痢、協熱利等病證,多伴隨腹痛、裏急後重、排便灼熱等症狀。
臨床表現與辨證
- 熱痢:濕熱壅滯腸道,症見下利黏穢、色黃赤、氣味臭穢,並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雜病源流犀燭·痢疾源流》指出:「其冷熱蘊結腸胃間,滑泄垢膩者,名腸垢,即為熱痢。」治宜清熱化濕、調氣行血,方用芩連芍藥湯(黃芩、黃連、芍藥等)加減。
- 協熱利:見於傷寒三陽病傳入陰經,邪熱下迫大腸所致。《傷寒捷訣·腸垢鶩溏》云:「協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其特徵為下利垢膩,兼有發熱、口渴、脈數等熱象,治宜清解裏熱,方選黃芩湯或葛根湯。
相關鑑別
腸垢需與「鶩溏」相區別。鶩溏為大便溏泄如鴨糞,多屬寒濕或脾虛所致,其質清稀、氣味腥穢;而腸垢質黏膩、氣味臭穁,屬濕熱為患。
治法方藥
治療腸垢以清熱解毒、化濕導滯為主,常用方劑包括:
- 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清熱止利,適用於協熱下利。
- 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解表清裏,主治表證未解、裏熱下利。
- 芍藥湯(芍藥、黃芩、黃連、大黃、檳榔等):清熱燥濕、調氣活血,適用於濕熱痢疾。
古籍論述
《醫宗金鑒》亦提及腸垢屬「腸胃濕熱膠固」之證,強調其與熱毒內蘊的關聯,並指出治療需兼顧行氣活血,以除腸道壅滯。
腸垢一證,反映了中醫對濕熱病理產物的細緻觀察,臨床辨證時需結合舌脈及全身症狀,以明辨濕熱之輕重,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