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蓄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蓄血

病證名,指因內傷所致之蓄血證,屬中醫「血證」範疇。此證多因跌撲損傷、情志鬱結、氣滯血瘀,或久病入絡,導致瘀血內停,積於臟腑經絡而成。其病機核心為「血行不暢,瘀阻成積」,臨床表現以局部疼痛、腫硬,或見瘀斑、舌質紫暗、脈澀等為特徵。

病因病機

  1. 跌撲損傷:外力撞擊或內傷臟腑,血脈受損,血溢脈外而成瘀。
  2. 情志失調:憂思鬱怒,氣機不暢,氣滯則血瘀,久則蓄積。
  3. 寒熱失宜:寒邪凝滯,血行遲緩;或熱迫血妄行,溢出脈外,皆可成瘀。
  4. 久病入絡:慢性病遷延不愈,氣血耗傷,脈道澀滯,瘀血內生。

臨床表現

  • 主證:胸脅或小腹急痛,痛處固定拒按,或見腫塊硬滿。
  • 兼證: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肌膚甲錯,或見吐血、便血(血色紫暗夾瘀塊)。
  • 舌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緊。

治法與方藥

  1. 桃仁承氣湯

    • 適用:瘀熱互結於下焦,見小腹硬滿疼痛、煩躁譫語者。
    • 組成:桃仁、大黃、桂枝、甘草、芒硝,重在瀉熱逐瘀。
  2. 抵當湯

    • 適用:瘀血深結,病勢急重,見發狂、少腹硬滿、脈沉結者。
    • 組成: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功專破血逐瘀。
  3. 加減法

    • 體虛者:佐以桂、附溫陽行氣,助化瘀之力。
    • 血瘀兼氣血不足:加黃耆、當歸等補益氣血,標本兼顧。
    • 瘀滯日久:配伍三稜、莪朮等破血消癥之品。

辨證要點

  • 辨病位:胸脅痛多屬肝經瘀阻;小腹痛多責之下焦蓄血。
  • 辨虛實:實證以痛劇、拒按為特徵;虛中夾瘀則痛勢隱隱,病程纏綿。
  • 辨寒熱:瘀熱者見煩渴、便結;寒凝血瘀者喜溫畏寒,得熱痛減。

此證治療首重「通因通用」,以活血化瘀為大法,然需據證候寒熱虛實靈活化裁,方能切中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