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牙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內傷牙衄,又稱牙衄、牙出血、齒衄、齒出血。是指因胃中實熱或陰虛火炎所致齒牙出血。多因多進膏粱厚味,或飲酒過量,嗜食辛辣炙煿,使腸胃積熱,血中伏火或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牙衄者,多因酒食過度,胃中積熱,血中伏火,或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

《醫學衷中參西錄·牙衄》:“牙衄者,多因酒食過度,胃中積熱,血中伏火,或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其發病之初,多先有牙齦腫痛,繼而出血,或血自牙縫中流出,或吐血,或鼻衄,或便血,或尿血,或下血,或吐衄下血並見,或牙齦腫痛而無出血,或出血而無腫痛,或腫痛出血並見,或腫痛出血而兼有其他證候,其證不一,其治亦不一。但總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滋陰降火為輔。”

內傷牙衄的臨床表現為牙齦腫痛,或牙齦腫痛而無出血,或出血而無腫痛,或腫痛出血並見,或腫痛出血而兼有其他證候。

內傷牙衄的治療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滋陰降火。

(一)腸胃積熱者,治宜清胃,用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黃。

升麻清胃散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組成:升麻、黃連、黃芩、白朮、甘草、大黃(酒制)。功效:清胃涼血,止血消腫。主治:胃火牙衄,牙齦腫痛,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中升麻清熱解表,升清降火;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瀉火解毒;白朮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大黃酒制瀉火通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止血消腫之功。

(二)陽明血熱者,用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

犀角地黃湯出自《醫宗金鑒》。組成:犀角、生地黃、熟地、山藥、澤瀉、丹皮、赤芍、白朮、甘草。功效:涼血止血,滋陰降火。主治:陽明血熱牙衄,牙齦腫痛,口乾咽燥,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中犀角涼血止血;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降火;山藥、澤瀉利水滲濕;丹皮、赤芍涼血活血;白朮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涼血止血,滋陰降火之功。

(三)龍火上沖者,用知柏肝腎丸加減。

知柏肝腎丸出自《醫宗金鑒》。組成:知母、黃柏、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赤芍、白朮、甘草。功效: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主治:龍火上沖牙衄,牙齦腫痛,口乾咽燥,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中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山茱萸、澤瀉利水滲濕;茯苓健脾滲濕;丹皮、赤芍涼血活血;白朮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之功。

內傷牙衄的預防方法包括:

(一)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