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牙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牙衄

病證名,指因內傷因素導致牙齦出血的病症,多由胃中實熱或陰虛火炎所引發。此症與外感風熱或外傷所致的牙衄不同,其病機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病因病機

  1. 腸胃積熱
    因過食膏粱厚味、飲酒過量,或嗜食辛辣炙煿之物,致使脾胃運化失常,熱邪蘊積於胃腸,循經上炎,灼傷齒齦絡脈,迫血妄行而出血。此類患者多伴見口臭、煩渴、便秘等實熱之象。
  2. 陽明血熱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若胃經血分伏火,熱迫血行,則見牙衄,血色鮮紅,甚則出血量多,並可能伴有牙齦腫痛、舌紅絳等症。
  3. 陰虛火炎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灼傷齒齦絡脈而致出血。此類患者多因久病、勞倦或房勞過度,損及腎陰,致龍雷之火上衝,症見牙衄反覆發作、血色淡紅、牙齦微腫、口乾咽燥、腰膝痠軟等。

辨證論治

  1. 腸胃積熱證

    •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黃,以清瀉胃火,導熱下行。若兼見口乾舌燥,可加石膏、知母以增強清熱之力。
  2. 陽明血熱證

    •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止血。
    • 方藥犀角地黃湯(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加酒浸黃芩,以清血分伏熱,涼血止血。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3. 陰虛火炎證

    • 治法:滋陰降火,引火歸元。
    •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可酌加牛膝、牡蠣以引火下行,或配合少量肉桂以助陽化氣,使虛火得降。若兼見氣陰兩虛,可加麥冬、五味子以益氣養陰。

相關中醫理論延伸

  • 「齒為骨之餘,腎主骨」,故牙衄與腎關係密切,腎陰不足時,虛火易上炎,導致牙齦出血。
  • 「陽明主肌肉,齒齦屬胃」,胃火熾盛時,熱邪上攻,易見牙齦腫痛出血,治療當以清胃瀉火為主。
  • 血熱與陰虛的鑑別:血熱者出血量多、色鮮紅,伴實熱證;陰虛者出血量少、色淡紅,伴虛火證,臨床需細辨。

此症雖以局部出血為表現,實則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故治療時需結合整體辨證,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