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腰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腰痛

內傷腰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內在氣血失調、臟腑虛損或病理產物積聚所致之腰痛,與外感風寒濕邪引起者不同。其病因多與血瘀、氣滯、痰濕、陰陽虛損等因素相關,臨床表現各異,須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 血瘀阻絡

    • 多因跌撲損傷、久病入絡,或氣滯日久導致瘀血內停,經脈不通。
    • 特徵:腰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日輕夜重,轉側不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2. 氣機鬱滯

    •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則血行不暢,經脈失養。
    • 特徵:腰痛連及脅肋,脹痛走竄,情緒波動時加重,脈弦。
  3. 痰濕流注

    • 脾虛失運,水濕停聚成痰,痰濕流注腰間,阻遏氣機。
    • 特徵:腰部沉重冷痛,局部如冰,遇寒加重,得溫稍減,或伴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滑。
  4. 陽虛寒凝

    •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經脈,寒從內生。
    • 特徵:腰背冷痛,畏寒肢冷,遇寒痛增,得熱則緩,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
  5. 陰虛火旺

    • 腎陰虧虛,虛火內灼,經脈失濡。
    • 特徵:腰脊痠痛,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痛如錐刺,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分型

中醫進一步將內傷腰痛細分為以下證型,治法各異:

  • 腎虛腰痛:分腎陽虛與腎陰虛,前者宜溫補腎陽(如右歸丸),後者宜滋陰降火(如左歸丸)。
  • 血虛腰痛:因血不養筋,宜養血舒筋(如當歸地黃湯)。
  • 氣虛腰痛:中氣不足,升舉無力,宜補中益氣(如補中益氣湯)。
  • 瀝血腰痛:瘀血內阻,宜活血化瘀(如身痛逐瘀湯)。
  • 食積腰痛:脾胃壅滯,氣機不暢,宜消食導滯(如保和丸加減)。
  • 痰注腰痛:痰濕流注,宜化痰通絡(如二陳湯合甘薑苓朮湯)。

治療原則

內傷腰痛以調理臟腑氣血為主,結合祛瘀、化痰、溫陽、滋陰等法,針灸常取腎俞、命門、委中等穴,以通調經氣。臨床須詳辨虛實寒熱,對證施治,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