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噎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噎膈
定義與病因
內傷噎膈為中醫病證名,屬「噎膈」範疇,指因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導致氣機鬱滯、津液耗傷,進而使食道及胃脘功能受阻,出現吞嚥困難、胸膈窒悶等症狀。其病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 情志內傷:
因憂思鬱結,五志過極化火,長期煎熬陰液,致使津液乾涸,食道失於濡潤,氣機升降失常。《症因脈治》指出,此類患者多因「日夜煎熬,津液乾涸」而漸成噎膈。 - 飲食不節:
過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物,積熱於內,消爍陰液,或飲酒無度,損傷脾胃,使痰濕內生,阻滯氣機,久則形成噎膈。
臨床表現
內傷噎膈的典型症狀為:
- 初期進食時漸覺吞嚥不順,或稍急則食物滯於胸前。
- 隨病情發展,症狀日漸加重,甚則每食必噎,僅能進食稀粥,難以吞嚥乾硬食物。
- 伴隨胸膈痞滿、口乾咽燥,或痰涎壅盛,舌紅少津,脈細數或弦滑。
辨證論治
1. 津虧熱結證
病機:陰液虧損,虛火內灼,食道失潤。
治法:生津養胃,啓膈通降。
方藥:
- 二母二冬湯合啓膈散加減:以天冬、麥冬養陰潤燥,川貝、知母清熱化痰,沙參、丹參活血通絡,茯苓、荷葉健脾升清。
- 若氣陰兩虛,可選生脈散加當歸、生地等養血之品。
2. 痰氣交阻證
病機:痰涎凝結,阻滯胃脘,氣機不暢。
治法:清痰降火,開鬱化痰。
方藥:
- 《金匱》麥門冬湯加竹瀝、姜汁、蘆根汁:麥冬滋陰潤燥,半夏化痰降逆,人參益氣生津,配合竹瀝、姜汁以化痰開結。
- 待痰火稍減,再以養陰生津之劑調理。
3. 積熱內蘊證
病機:膏粱厚味積熱,正氣未虛,燥結內阻。
治法:瀉熱通腑。
方藥:
- 若體實證急,可酌用承氣湯類(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以通腑泄熱,但須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相關概念
內傷噎膈與「外感噎膈」有別,後者多因外邪侵襲或外傷所致。此外,本病與「反胃」「梅核氣」等證亦需鑑別:
- 反胃:食入良久復出,多屬脾胃虛寒。
- 梅核氣:自覺咽喉異物感,但無實際吞嚥困難,多屬氣鬱痰凝。
內傷噎膈若遷延不癒,可能發展為「關格」(上下不通之危候),故早期調治尤為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