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遺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遺尿

病證名,指因臟腑內傷所致的小便失禁,屬中醫「遺溺」範疇。首見於《病因脈治》卷一,其病機多與脾、腎、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臨床表現以神志清醒時小便自遺為特徵,與外感實證之遺尿有別。

病因病機

  1. 脾腎兩虛
    脾主運化水濕,腎司二便。若脾陽不足,中氣下陷,則水液固攝無力;腎氣虧虛,下元不固,膀胱失約,遂致遺尿。常見於久病體弱、勞倦過度或年高氣衰者。
  2. 肝陰不足,虛火內擾
    肝主疏泄,若陰血虧虛,肝火內熾,下擾膀胱,迫津外泄,亦可致遺尿。此類患者多兼見陰虛火旺之象。

臨床表現

  • 脾腎不足型
    小便頻頻自遺,尿色清長,伴神疲氣短、語聲低微、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脈濡軟或浮大無力。
  • 肝陰虧虛型
    遺尿兼見心煩易怒、口乾咽燥、潮熱盜汗,脈沉細數,舌紅少苔。

治法與方藥

  1. 補益脾腎,固攝下元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適用於中氣下陷,升提無力者,重在補脾益氣。
    • 八味腎氣丸(《金匱要略》):溫補腎陽,適用於腎氣不固,兼見腰膝酸冷、夜尿頻多者。
  2. 滋養肝陰,清降虛火
    • 三才湯(《溫病條辨》)加減:以天冬、生地、人參滋陰益氣,佐麥冬、五味子斂陰生津,黃柏、知母清泄相火。

補充辨證要點

  • 若遺尿伴隨 痰濕內阻(苔膩、胸悶),可佐二陳湯化濕和中。
  • 心腎不交(失眠多夢、心悸),可配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

此證需與「膀胱濕熱」或「外感發熱」所致的小便失禁鑑別,後者多屬實證,表現為尿赤澀痛、脈數有力,治法當以清利濕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