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飲食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飲食痙

病證名,屬小兒痙病之一,首載於《溫病條辨》。此證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之陽,導致嘔吐、泄瀉,津液耗竭,經脈失於濡養,故而發痙。亦有因脾腎陽虛,氣化無力,水穀不化,精微不布,筋脈失溫而致者。

病因病機
小兒臟腑嬌嫩,脾胃運化功能未臻完善,若飲食過量或攝入生冷、油膩、不潔之物,易致脾胃受損。脾胃陽虛,升降失常,則見嘔吐、泄瀉;津液隨之流失,經脈失養,故發為筋脈拘急之痙病。若病情遷延,進一步損及脾腎之陽,陽氣虛衰,不能溫煦筋脈,則痙病益甚。

臨床表現
初起可見嘔吐、腹瀉,繼而出現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則角弓反張。若屬脾胃虛弱為主者,多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若脾腎陽虛者,則見四肢不溫、泄瀉清冷、精神萎靡、脈沉遲無力等症。

治法方藥

  1. 脾胃虛弱,津液虧耗

    •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 方藥: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白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
      • 方義:本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健脾益氣;佐以山藥、蓮子肉、白扁豆等補脾和中;砂仁、薏苡仁化濕醒脾;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氣。
  2. 脾腎陽虛,筋脈失溫

    • 治法:溫補脾腎,回陽固脫。
    • 方藥:理中湯(《傷寒論》)加丁香、肉桂、肉豆蔻、訶子等。
      • 組成:人參、乾薑、白術、甘草。
      • 加減:丁香溫中降逆,肉桂補火助陽,肉豆蔻、訶子溫澀止瀉。若陽虛甚者,可加附子以增強溫陽之力。

辨證要點

  • 辨虛實:實證多因飲食積滯,虛證多因脾胃陽虛或脾腎陽虛。
  • 辨寒熱:寒證見四肢不溫、泄瀉清冷;熱證雖少見,但若因食積化熱,可兼見口渴、舌紅等症。

相關理論
《溫病條辨》指出:「小兒痙病,有因內傷飲食而成者。」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可直接影響氣血生化,繼而累及筋脈。此外,《小兒藥證直訣》亦云:「小兒脾常不足」,進一步闡明小兒脾胃易受損傷的生理特點。

此證的治療關鍵在於調理脾胃,恢復其運化功能,同時根據病情輕重,酌用溫陽、固澀等法,以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