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傷燥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傷燥痰

病證名,屬燥痰證之一,首見於《症因脈治·內傷痰症》。此證多因肺腎陰虛,或過食膏粱厚味,致腸胃積熱,火邪灼傷津液,煉液成痰,痰燥難出,形成內傷燥痰。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時咳時止,痰黏稠難以咳出。若痰阻氣道,可引發連綿不絕之嗆咳,甚則面赤氣升,此乃陰虛火旺、痰熱膠結之象。痰質多乾燥少津,或帶有血絲,伴隨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徵。

病因病機

  1. 肺腎陰虧: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腎主水,為津液之源。若肺腎陰虛,津液不足,虛火內灼,則津液化痰而燥結。
  2. 膏粱積熱:長期飲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蘊,上蒸於肺,灼津為痰,痰因火燥而黏滯。

治療原則
養陰潤肺、清熱化痰為主,依病機不同選方:

  • 肺腎陰虛者:宜滋陰潤燥,選用二冬二母湯(天冬、麥冬、知母、貝母),或二母固本丸(知母、貝母配伍生地、熟地等),以養肺腎之陰、化痰止咳。
  • 陰虛燥熱甚者:可配合養陰清肺湯(玄參、麥冬、生地、丹皮等),加強清熱涼血、潤燥生津之效。
  • 膏粱積熱者:當清泄腸胃鬱熱,選用節齋化痰丸(瓜蔞仁、黃芩、枳實等),以化痰通腑、瀉火存陰。

相關條目
本證與外感燥痰有別,後者多因秋燥外襲,肺失清肅所致,治當輕宣潤燥(如桑杏湯)。內傷燥痰則屬本虛標實,需標本兼顧,詳參燥痰條。

(以上內容基於中醫理論整理,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