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風下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腸風下血
腸風下血為中醫病名,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屬「腸風」範疇之一。此症以大便下血為主要表現,血色鮮紅或暗紅,多因風熱或濕熱邪氣侵襲腸道,損傷脈絡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腸風下血與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臟腑功能失和相關,主要病機如下:
- 風熱迫腸:風性善行,熱性炎上,風熱相搏,下迫腸道,灼傷血絡,致血溢脈外。
- 濕熱蘊結:過食辛辣厚味,濕熱內生,蘊結大腸,阻滯氣機,久則化熱傷絡,血隨便下。
- 脾虛不攝:脾主統血,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則血不循經,下滲腸道。
-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熱下迫大腸,灼傷陰絡而便血。
臨床表現
- 主症:便血,血色鮮紅或紫暗,或先血後便,或血便混合。
- 兼症:
- 風熱證:便血鮮紅,肛門灼熱,口渴舌紅,脈浮數。
- 濕熱證:血濁黏稠,大便臭穢,肛門重墜,苔黃膩,脈濡數。
- 脾虛證:血色淡紅,神疲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脈弱。
- 肝火證:脅痛口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腸風下血以「清熱涼血、祛風化濕、健脾攝血」為原則,依證型選方:
- 風熱迫腸:
- 方藥:槐花散(《普濟本事方》)加減,主用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
- 濕熱蘊結:
- 方藥:地榆散(《太平聖惠方》)合赤小豆當歸散,常用地榆、黃芩、茯苓、赤小豆。
- 脾虛不攝:
-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加減,重用黃耆、黨參、白朮、龍眼肉。
- 肝鬱化火:
- 方藥: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合槐角丸,以疏肝瀉火,涼血止血。
古籍記載
《太平聖惠方》提及:「腸風下血者,由臟腑久虛,風熱相搏,血滲腸間,故令下血。」《醫宗金鑒》則進一步區分:「腸風者,血清而色鮮,臟毒者,血濁而色暗。」說明此症需辨明病因,分型論治。
此症與現代醫學之痔瘡、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有相似之處,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從氣血陰陽調理入手,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