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濕

病證名,指因脾腎陽虛,導致水液代謝失常,以致濕濁停滯於體內的一種病理狀態。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氣化,若兩臟功能失調,則水濕內生,形成內濕之證。

病因病機
內濕的形成主要與脾腎功能失調相關:

  1. 脾虛失運:脾陽不足,無法正常運化水濕,致使水濕停聚。
  2. 腎陽虛衰:腎陽虧虛,氣化無力,水液不得蒸騰,泛濫為濕。
  3.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助濕內生。

臨床表現

  • 消化系統:食慾不振、腹脹、大便溏瀉。
  • 水液代謝異常:尿少、肢體浮腫(以下肢為甚)。
  • 全身症狀: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肢體困重。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舌苔白滑或膩,脈象濡緩或沉遲。

辨證分型

  1. 脾虛濕困:以腹脹、便溏、肢體困重為主,舌苔白膩,脈濡。
  2. 腎虛水泛:以下肢浮腫、腰膝酸冷、小便不利為主,舌淡苔滑,脈沉弱。

治療原則
健脾溫腎、利濕化濁為大法,具體治法包括:

  • 健脾祛濕:常用方劑如參苓白朮散平胃散
  • 溫腎利水:適用於腎陽虛者,方選真武湯濟生腎氣丸
  • 芳香化濕:若濕濁偏重,可佐以藿香正氣散等方。

相關概念辨析

  • 內濕 vs. 外濕:外濕為外界濕邪侵襲(如淋雨、居處潮濕),內濕則因臟腑功能失調而內生,二者可相互影響。
  • 濕與痰飲:濕邪久聚可凝結為痰飲,治法上需兼顧化痰逐飲。

內濕為中醫常見病理產物,其辨證需結合臟腑虛實與濕濁輕重,臨床治療強調標本兼顧,以恢復脾腎功能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