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損

病名
內損,又稱內傷,指因外力作用導致肢體深部組織或臟腑受損的病症。此概念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六,記載:「此為人卒被重物壓迮,或從高處墜下,致吐下血,此傷五內故也。」《外台秘要》引《廣濟方》亦提及「療從高墜下,內損瘀血」及「近效療墮馬內損」等論述,說明內損多由外力衝擊或擠壓所致,雖表傷不顯,然內在臟腑氣血已受損。

病因病機
內損成因主要分為三類:

  1. 高處墜下:氣血驟然受震,臟腑經絡受創。
  2. 重物壓迮:外力直接壓迫軀幹,導致氣滯血瘀。
  3. 外力擠撞:如跌打、車馬撞擊等,使內在氣血運行失調。

此外,內損亦可因內因所致,如情志過極、勞倦內傷,引動氣血逆亂,損及臟腑。

證候分類
內損病位多在胸腹臟腑,依損傷性質可分為以下三類:

  1. 傷氣
    • 特徵:腫痛不明顯,痛無定處,胸悶氣短。
    • 病機:氣機壅滯,運行不暢。
  2. 傷血
    • 特徵:局部疼痛顯著,皮色青紫或紅腫,甚則吐血、便血、尿血,伴發熱或寒戰。
    • 病機:血絡破損,瘀血內停,或血熱妄行。
  3. 傷臟腑
    • 特徵:胸脅或腹中劇痛,伴昏厥、嘔血、便血等危候。
    • 病機:臟腑實質受損,氣血暴脫。

若傷及頭部,損及腦髓,可見頭暈目眩、額汗淋漓、言語謇澀、嘔惡不止,甚則口眼喎斜,此屬「腦骨傷」範疇。

治法
內損治療需辨明病位與輕重,分而治之:

  1. 傷氣
    • 治則:理氣通絡。
    • 方藥:復元通氣散(《醫宗金鑑》),以青皮、陳皮、木香等行氣止痛。
  2. 傷血
    • 治則: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 方藥:輕者用桃仁承氣湯(《傷寒論》),重者合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3. 傷臟腑
    • 治則:急則固脫止血,緩則調和氣血。
    • 方藥:危急時以獨參湯(《景岳全書》)回陽救逆,後續以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化瘀生新。

相關條目

  • 傷氣:專指氣機受阻之證,以脹痛走竄為特點。
  • 傷血:側重血分病變,如瘀血、出血等。
  • 腦骨傷:頭部外傷後腦髓受震,屬內損重症。

內損之辨證需結合四診,尤重脈象與舌象,如脈弦緊多屬氣滯,脈澀則主血瘀,舌紫暗提示瘀血內結,以確保用藥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