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內損,病名。因外傷引致肢体深部組織或臟腑損傷者。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六,或名內傷。該書稱:「此為人卒被重物壓迮,或從高處墜下,致吐下血,此傷五內故也。」《外台秘要》引《廣濟方》「療從高墜下,內損瘀血」,「近效療墮馬內損」之論。
究其病因,不外高處墜下、重物壓迮、外力擠撞等類,或伴表傷並不嚴重,而內損則十分明顯,或由於內因所成者。內損多發於胸腹內臟,一般有傷氣、傷血、傷臟腑之區別。若傷處腫痛不明顯,痛無定處則為傷氣;若傷處疼痛顯著,皮色發紅或青紫,甚則血溢妄行,出現發熱、寒戰、嘔吐、便血、尿血、咳血等症者為傷血;若胸脅或腹中疼痛劇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為傷臟腑。
若傷頭部,損及腦髓,則症見頭暈目眩,額部有冷汗,言語清,噁心嘔吐,甚至口眼斜。治宜辨傷之部位輕重,以其所傷,或手法外治、或服藥內治。若傷氣者,宜服復元通氣散;傷血重者,或損及內臟,則以活血化瘀為佳,可服桃仁承氣湯。參見傷氣、傷血、傷臟腑、腦骨傷等各條。
內損,又名內傷,是指因外傷導致肢体深部組織或臟腑損傷的疾病。內損多發於胸腹內臟,一般有傷氣、傷血、傷臟腑之區別。
傷氣,是指因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胸悶、氣短、乏力等症狀。
傷血,是指因外傷導致血液流失過多,出現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症狀。
傷臟腑,是指因外傷導致臟腑功能受損,出現腹痛、嘔吐、便血等症狀。
內損的治療,應根據傷情的輕重,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輕症者,可通過針灸、推拿、按摩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重症者,則需要通過服用中藥進行治療。
內損的預防,主要是避免外傷。在外出時,要注意安全,避免高處墜落、重物壓迮等意外傷害。如果不幸發生外傷,要及時就醫,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