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腸風
1. 病名
腸風為中醫病證名,指以便血為主症的疾病,首見於《素問·風論》。其病因多與風邪、濕熱、虛損等因素相關,臨床表現及治療因證型不同而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⑴ 大腸風冷便血
因大腸久積風冷,兼有中焦虛熱,風冷與熱毒搏結於大腸,導致腸道虛損而時時下血,稱為「腸風」。
- 證候:便血色暗或鮮紅,伴腹中冷痛、腸鳴。
- 治療:
- 《太平聖惠方》記載以溫散風冷、調和氣血為主,如 卷柏散(卷柏、黃耆、當歸等)、 內補散(附子、乾薑、當歸等)。
⑵ 痔瘺肛腸出血
《世醫得效方》將五種肛腸病變的出血歸為腸風,包括:
- 外痔:便前出血;
- 內痔:便後出血;
- 脫肛:大腸氣虛不收;
- 舉痔(肛周弩肉);
- 肛瘺(瘻管穿孔)。
- 治療:多用 槐角丸(槐角、地榆、防風等)清熱涼血、祛風止血。
⑶ 風邪下迫便血
分為外風與內風所致:
- 外風:風邪從腸胃經絡侵入,下迫大腸,症見突然便血、血色鮮紅、肛門無腫痛,或伴腸鳴。
- 治療: 槐角丸 或 柏葉湯(側柏葉、黃芩等)疏風清腸。
- 內風:肝木過旺,風動下乘大腸,多見於情志失調者。
- 治療: 胃風湯(人參、白朮、茯苓等)健脾抑肝,酌加祛風藥。
⑷ 濕熱鬱積下血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腸胃濕熱鬱久,可致腹脹滿而便血,屬實證。
- 證候:便血黏稠、血色深紅,或夾黏液,肛門灼熱。
- 治療:
- 濕熱偏重: 槐花散(槐花、側柏葉、荊芥炭)清熱化濕。
- 兼陰血虧虛: 四物湯 加阿膠、地榆養血止血。
- 風濕滯留: 加減四物湯(當歸、川芎、生地黃等)活血祛風。
2. 經外穴別名
腸風亦為經外穴別名,即 陽剛穴,位於背部,具體見「陽剛」條目。
補充說明
中醫對腸風的辨證強調「風」與「血」的關係,如《證治匯補》云:「風性疏泄,故血下越。」治療上除對症用藥外,亦重視調理肝脾(如逍遙散加減)或滋陰涼血(如地榆散)。古籍中對腸風與「臟毒」(濕毒下血)的鑑別,在於前者多血色鮮紅、病位偏上,後者血色晦暗、病位偏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