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內外」詳解

內外的概念範疇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內外」是一組重要的相對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1. 疾病部位的內外區分

「內」通常指五臟六腑等體內深層組織,屬裏證範疇;「外」則指皮毛、肌肉、經絡等體表組織,屬表證範疇。《黃帝內經》云:「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這段經文明確描述了病邪由外入內的傳變過程。

2. 病因的內外之別

外因主要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病邪;內因則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飲食勞倦等內傷因素。《金匱要略》指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內外治則的運用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了明確的內外治療法則:

1. 由內及外的病證

「從內之外者,調其內」:當疾病由內臟影響到外部時,應以調治內臟為主。例如肝鬱化火導致面部痤瘡,當以疏肝解鬱為主要治法。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若內在病變嚴重並明顯表現於外,應先調理內在,再處理外部症狀。如脾虛濕盛引起的皮膚濕疹,當先健脾祛濕,再輔以外治法。

2. 由外及內的病證

「從外之內者,治其外」:當外邪入侵影響內臟時,應先解表祛邪。如風寒感冒初起,邪在皮毛,當用辛溫解表法。

「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若外邪已深入影響內臟,但仍以外邪為主,應先解表再調裏。如風寒束表引發的咳嗽,當先解表散寒,後調理肺氣。

內外關係的辨證要點

1. 表裏傳變的辨識

臨床需密切觀察病勢的內外傳變,包括:

  • 由表入裏:症狀由輕轉重,從局部到全身
  • 由裏出表:病邪外透,症狀減輕
  • 表裏同病:既有表證又有裏證

2. 內外虛實的判斷

《景岳全書》強調:「治病之則,當知表裏虛實。」外感病多實證,內傷病多虛證,但臨床常見虛實夾雜情況,需仔細辨別。

內外理論的臨床應用

1. 內外同治的時機

在某些情況下需採用表裏雙解、內外同治的方法,如:

  • 表寒裏熱:用大青龍湯外散風寒,內清鬱熱
  • 表裏俱實:以防風通聖散表裏雙解
  • 正虛外感:用人參敗毒散扶正祛邪

2. 經絡學說的內外聯繫

十二經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構成了內外溝通的通道。針灸治療常通過刺激體表穴位調理內臟功能,體現了「內病外治」的思想。

3. 藥物配伍的內外呼應

中藥方劑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常內外藥物並用,如:

  • 解表藥配健脾藥:增強抗邪能力
  • 清熱藥配透表藥:使熱邪有外出之路
  • 補益藥配行氣藥:防止滋膩礙胃

中醫「內外」理論體現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是臨床診療的重要指導原則。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治療方法,成為中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