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外踝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外踝尖
別名:足兩踝
定位:
內外踝尖為經外奇穴,分別位於足部內踝與外踝的最凸起處。內踝尖即脛骨下端向內側的隆突,外踝尖則為腓骨下端向外側的隆突。此二穴在解剖結構上對應足踝關節的骨性標誌,於中醫臨床常用於局部治療與針灸取穴。
中醫理論與應用:
- 經絡聯繫:
內外踝尖雖屬經外奇穴,然與足三陰、足三陽經關係密切。內踝尖鄰近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及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外踝尖則靠近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之循行路徑。故刺激此二穴可間接調節相關經脈氣血。 - 主治功能:
- 局部病症:主用於足踝腫痛、扭傷、痹證(如風濕或寒濕阻絡所致的關節疼痛),以及下肢活動不利。
- 遠治作用:透過經絡連屬,內踝尖可輔治脾腎虛弱之證,外踝尖則有助疏泄少陽鬱熱,緩解偏頭痛或脅肋不舒。
-
刺灸法:
古籍記載可施以艾灸,尤適於寒性痺痛;現代臨床亦用毫針淺刺或點刺放血,以瀉局部瘀滯。然操作時需避開踝周重要血管與肌腱。
文獻考據:
《類經圖翼》提及「足兩踝」可治「腳氣頑麻」,而《針灸集成》則載其配合他穴療足趾拘急。此二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然歷代醫家重視其臨床實效,常作為輔穴應用。
補充說明:
內外踝尖之效驗多基於「以痛為腧」的取穴原則,符合中醫「近部取穴」與「循經取穴」的治療思路,體現經外奇穴「簡便效捷」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