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外踝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外踝傷
病名:內外踝傷,指踝關節內側(內踝)與外側(外踝)部位之外傷,屬中醫「筋傷」範疇。見於《證治準繩·外科》卷六,多因跌仆、扭挫或外力撞擊所致。
病因病機:
踝關節為足部承重之要處,經筋纏絡,氣血濡養。若因外力致經脈受損,氣血瘀滯,則局部腫脹疼痛;若傷及筋骨,可致關節錯位或骨折。中醫認為,此症與肝腎相關,肝主筋、腎主骨,肝血不足或腎氣虧虛者,易因外傷而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 輕症(筋傷):局部腫脹、瘀斑,壓痛明顯,活動受限,但無明顯畸形。
- 重症(骨折或脫臼):關節變形,足部內翻或外翻,功能喪失,觸診可聞骨擦音。
診斷要點:
需辨明傷在筋、骨或關節。若僅軟組織損傷,多屬「傷筋」;若見畸形、異常活動,則疑骨折或脫臼,須進一步辨證。
治療方法:
- 手法復位:適用於關節錯位或輕度脫臼,以手法導引復位,恢復關節正常位置。
- 固定療法:以夾板或繃帶固定患處,限制活動,避免二次損傷。
- 外用藥物:
- 初期腫脹劇烈,可用清熱活血之劑外敷,如梔子粉調黃酒。
- 後期腫消,改用溫通經絡之藥熨貼,如當歸、紅花、艾葉煎湯熱敷。
- 內服藥物:
- 氣滯血瘀證:選「復元活血湯」活血化瘀,或「七釐散」散瘀定痛。
- 肝腎不足者:後期可配合「壯筋養血湯」補益肝腎,強筋續骨。
預後調養:
腫脹消退後,漸進式活動關節,配合導引(如踝部屈伸、旋轉),以恢復氣血運行,防止筋脈黏連。若傷及筋骨,需長期調養,避免過早負重。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提及:「踝骨傷,輕者僅腫痛,重則骨錯,須辨明而治之。」強調手法與藥物並重之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