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外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外轉
內外轉為針刺手法之一,屬捻轉補瀉法的操作要領,主要透過針體旋轉方向的不同,區分補瀉作用與陰陽屬性。此手法源自古代醫家對天地陰陽的比擬,並在《針灸大成》等典籍中系統化,成為針灸臨床的基礎技術之一。
定義與操作
- 外轉(左轉):捻針時,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使針體逆時針方向旋轉。此手法屬「從外」,象徵陽氣升發,對應天部,故《針灸大成》稱「左轉從外則象天」。
- 內轉(右轉):捻針時,拇指向後、食指向前,使針體順時針方向旋轉。此手法屬「從內」,象徵陰氣內收,對應地部,故謂「右轉從內則象地」。
理論依據
內外轉的區分與中醫陰陽學說緊密相關:
- 陽主外,陰主內:外轉(左轉)手法趨向體表,符合「陽氣外達」之理,多用於補虛或引氣上行;內轉(右轉)手法趨向體內,符合「陰氣內守」之性,多用於瀉實或導氣下行。
- 經絡氣血調控:通過針體旋轉方向,可調節經氣運行。如外轉能促進衛氣散布,內轉則助營血內聚,契合《靈樞》「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的原則。
臨床應用
- 補瀉區分:傳統認為外轉(左轉)為補法,內轉(右轉)為瀉法,但需結合提插、疾徐等手法綜合運用。例如,補法可配合「緊按慢提」與左轉,瀉法則配合「緊提慢按」與右轉。
- 病症對應:
- 外轉多用於陽虛、氣陷之證,如畏寒、臟器下垂;
- 內轉多用於陽亢、氣滯之證,如熱症、脹滿。
與其他手法的關聯
內外轉常與「迎隨補瀉」「呼吸補瀉」等並用。如《針經指南》強調,捻轉時需結合經脈循行方向,順經為補(外轉),逆經為瀉(內轉)。此外,元代醫家竇漢卿更將此手法與「飛經走氣」結合,以增強氣至病所的效果。
古籍考證
《針灸問對》進一步闡釋:「左轉從子至午(陽升),右轉從午至子(陰降)」,將捻轉方向與子午流注理論相聯,賦予時間醫學的意涵。此說法深化了內外轉與人體氣機週期變化的關聯性。
內外轉雖為基礎手法,但其操作細膩度直接影響針刺療效,需結合患者體質、病機及經絡特性靈活運用,方能體現「調陰陽、和氣血」的針道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