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腸道(中醫名詞詳解)
一、經穴別稱
「腸道」為經外穴別名,首載於《腧穴學概論》,與「腸遺」同指一穴。該穴位屬奇穴系統,定位與主治功能可參見「腸遺」條目。
二、中醫臟象理論中的腸道
中醫理論中,腸道涵蓋「大腸」與「小腸」,分屬六腑,與五臟相表裡:
-
小腸
- 功能:主「受盛化物」與「泌別清濁」。承接胃所腐熟的水穀,進一步消化吸收精微,將糟粕下傳大腸,水液歸於膀胱。《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為「受盛之官」。
- 經絡聯繫: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心火下移小腸可見小便赤澀、口舌生瘡。
-
大腸
- 功能:主「傳導糟粕」與「燥化津液」。將小腸下傳的殘渣形成糞便排出,並吸收部分水分。《黃帝內經》謂其為「傳導之官」。
- 經絡聯繫: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肺氣不降可致大腸秘結;大腸濕熱上熏可引發肺熱咳嗽。
三、腸道與氣血津液關係
- 氣機調節:腸道通降為脾胃氣機樞紐之一。若腸道氣滯,可見腹脹、矢氣頻作;氣逆則嘔吐、噯氣。
- 津液代謝:大腸燥化過度則便秘;小腸泌別失職則便溏或小便短少。
四、腸道病證與辨治要點
- 小腸實熱:小便赤痛、心煩口渴,治宜導赤散清心火。
- 大腸濕熱: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方選芍藥湯或葛根芩連湯。
- 腸燥津虧:便秘乾結,常用增液湯潤下。
五、腸道保健相關理論
- 食養原則:依《千金要方》,「小腸宜溫,大腸宜潤」。小腸虛寒宜薑、桂;大腸燥結需麻仁、杏仁。
- 導引法:《諸病源候論》載「摩腹法」以助腸道氣化,配合呼吸調息。
附:腸遺穴簡述
腸遺為經外奇穴,位於腹部,具體定位與刺灸法需參考專書。主治腸腑氣機不暢相關疾患,如腹脹、泄瀉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