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腸道[1]經外穴別名。出《腧穴[2]學概論》。即腸遺。參見該條。

腸道穴,出《腧穴學概論》。別名腸遺。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4寸。布有足陽明胃經[3]、足太陰脾經[4]、足少陰腎經[5]、足厥陰肝經[6]經脈。主治腸鳴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臥,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在腹直肌腱膜下,深層為腹橫肌;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經脈。

【功效主治】

主治腸鳴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操作方法】

直刺0.5-1寸,可灸。

【注意事項】

本穴為經外穴,孕婦慎用。

參考資訊


  1. 人體有70%免疫細胞在腸道!「6大因子」破壞腸道健康 | 健康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2. 腧穴_腧穴穴的位置、功效与作用、主治、刺灸法_医学百科

  3. 足陽明胃經穴 - A+醫學百科

  4. 足太陰脾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 足少陰腎經(腎經):靈樞經脈,經脈循行,主穴詳解,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_中文百科全書

  6. 足厥陰肝經(肝經):定義,循行部位,聯繫臟腑,病機分析,該經主治,該經腧穴,大敦 _中文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