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內虛,病證名。指形體羸瘦虛弱似病而脈象正常。《註解傷寒論》:「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害。」

內虛的病因病機,主要由於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久病不愈,或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導致脾胃虛弱,精氣不足,不能化生氣血,以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形體羸瘦、[面色萎黃](/dic/8360)、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症狀。

內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形體羸瘦:由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導致氣血不足,以致形體消瘦,肌肉鬆弛,四肢無力。

(2)面色萎黃:由於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以致面色萎黃,沒有光澤。

(3)精神疲倦:由於脾胃虛弱,不能化生氣血,以致氣血不足,不能濡養心神,導致精神疲倦,不思飲食。

(4)食欲不振:由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導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5)大便溏薄: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大便溏薄,不成形。

(6)小便清長:由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液,導致小便清長,頻數。

內虛的治療,以補益脾胃、益氣生血為主。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藥。

內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調養: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少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2)勞逸結合: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精神調養: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適當鍛鍊: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內虛是一種常見的虛弱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因此,如果出現內虛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