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虛外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內虛外實,中醫名詞。指一種來疾去遲的脈象。為表邪有餘而里氣不足。《註解傷寒論》:「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
內虛外實的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四肢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來細弱而遲。
內虛外實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或感受暑濕,或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久病不愈,導致正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侵犯人體,導致內虛外實。
內虛外實的治療應以扶正固表為主,可用中藥如黃芪、白朮、人參、甘草等,或針灸、推拿等。
內虛外實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飲食要清淡,不吃生冷油膩食物。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內虛外實是中醫常見的病症,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