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內因

內因之定義

內因者,乃中醫病因學說之重要概念,專指人體內在情志因素所導致之致病原因。其核心在於七情過度,致使氣機失調,臟腑功能受損,從而引發疾病。《黃帝內經》有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此即內因致病之基本理論框架。

七情致病機理

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本為人體正常情緒反應。然若過度或持久,則轉為致病因素:

  1. :過喜則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可見心悸、失眠,甚則狂亂。《靈樞·本神》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2. :暴怒傷肝,肝氣上逆,可見頭痛、眩暈、嘔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怒傷肝。」
  3. :憂愁過度則氣機閉塞,肺氣不宣,常見胸悶、氣短、咳嗽。
  4. :思慮傷脾,運化失常,可致食少、腹脹、倦怠。《素問·舉痛論》指出:「思則氣結。」
  5. :悲哀太過則消極肺氣,見氣短、乏力、面色蒼白。
  6. :恐懼傷腎,氣下陷,常見遺精、滑泄、二便失禁。
  7. :驚則氣亂,心神不寧,多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內因致病特點

內因致病有其獨特之病理特徵:

  1. 直接傷及臟腑:不同於外感六淫由表入裏,七情內傷直中相應臟腑,如怒傷肝、喜傷心等。
  2. 影響氣機運行:七情過度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3. 病情變化多端:因情志因素複雜多變,內傷病症往往纏綿難愈,且易反復發作。
  4. 形神俱病:內因致病不僅表現為身體症狀,多伴隨精神情志異常,形成惡性循環。

內因與臟腑關係

中醫臟象學說認為,特定情志與相應臟腑有密切聯繫:

  1. 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統領精神活動。過喜則心神渙散,過悲則耗傷心血。
  2.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與情緒調節關係最為密切。鬱怒傷肝,肝鬱又可導致多種情志病變。
  3. 脾主意:思慮過度最易損傷脾土,而脾虛又可致氣血不足,加重情志異常。
  4. 肺主魄:憂悲過度則傷肺,肺氣虛弱則易生悲憂情緒。
  5. 腎主志:恐懼傷腎,腎精不足則志不堅,易生驚恐。

內因致病之臨床表現

內因所致病症表現多樣,常見者有:

  1. 鬱證:情志抑鬱,胸脅脹滿,噯氣頻作,多因肝氣鬱結所致。
  2. 不寐:難以入睡或睡而易醒,多與心肝火旺或心脾兩虛有關。
  3. 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肝鬱氣結痰凝而成。
  4. 癲狂:精神異常,或沉默痴呆,或躁狂打罵,多因情志刺激,痰迷心竅。
  5. 百合病:神志恍惚,飲食行為失常,多見於熱病後期或情志所傷。

內因與其他病因關係

內因與外因、不內外因常相互影響:

  1. 內外合邪:內傷七情可使人體正氣虛弱,易感外邪;外感病邪亦可影響情志,加重內傷。
  2. 情志與飲食勞倦:思慮過度傷脾,脾虛則運化失常,易生痰濕;鬱怒傷肝,肝鬱克脾,可致消化不良。
  3. 情志與氣血津液:情志失調影響氣機,氣滯則血瘀,氣鬱則化火,氣結則生痰,形成複雜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