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癰

內癰為中醫病名,指臟腑內發生癰疽之病症,首見於《靈樞·邪氣臟府病形》。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節、冷熱失調有關,寒氣侵襲體內,留滯於胸膈、腸胃等處,與血氣相搏,壅結不散,久而化熱成膿,終致化膿成癰。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詳述內癰之候,認為寒氣客於內,折傷血脈,血氣留滯,與寒相搏,鬱而化熱,熱盛則腐肉成膿。其病位可遍及五臟六腑,如胸膈、腸胃、脅下、臍左等處,形成局部結塊,並伴隨壯熱。若癰膿潰破,吐膿血者,病情多屬危重。

臨床表現
內癰之證候因部位不同而異,然共通症狀包括:

  1. 胸內痛:若癰生於胸膈,可見胸內劇痛,呼吸短促,發熱。
  2. 局部結塊:如脅下或臍旁出現硬結,按之痛甚,伴隨高熱。
  3. 脈象特徵:脈數而身無熱,為內癰之典型脈證。
  4. 膿成之兆:若以手按左眼而右眼見光,或吐膿血,皆提示內癰已成。

分類與證治
內癰涵蓋多種臟腑癰疽,常見者包括:

  • 肺癰:咳吐腥臭膿血,胸痛煩悶,治宜清肺排膿,如《千金》葦莖湯。
  • 腸癰:少腹腫痛,右腳屈而不伸,方用大黃牡丹皮湯或薏苡附子敗醬散。
  • 肝癰:脅下脹痛,轉側不利,可選柴胡清肝湯加減。
  • 胃脘癰:脘痛拒按,嘔吐膿血,宜以清胃瀉火為法。

歷代醫家對內癰之診治各有發揮,如《外科正宗》強調辨膿之成否,《醫宗金鑒》詳述各癰之局部辨證。治療上,初期宜清熱解毒、活血散結;膿成則當托毒排膿;若日久氣血兩虛,需兼顧扶正。

內癰為重症,其辨證需結合脈象、症狀及局部體徵,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