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內癰,是指臟腑內部生癰疽的病證。出自《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內癰候:「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

內癰的臨床表現為胸內痛,少氣而發熱,以左手按左眼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巢氏強調:「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者著人腸內。有結痛,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也。」

歷代醫學家對內癰的診斷論治頗多記述,或有獨到之處。內癰包括有胃脘癰、三焦癰、腸癰、小腸癰、心癰、肝癰、脾癰、肺癰、腎癰等,證治詳各條。

內癰的病因病機

內癰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飲食不節,冷熱不調。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邪內生,客於臟腑,凝結成癰。 2.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痰濁凝結,形成內癰。 3.外感寒邪。外感寒邪,侵襲人體,內郁於臟腑,凝結成癰。 4.素體虛弱。素體虛弱,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易於感受外邪,形成內癰。

內癰的臨床表現

內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胸腹脹痛。內癰多發生於胸腹部,主要表現為脹痛,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可伴有發熱、寒戰、盜汗等全身症狀。 2.膿血便。內癰破潰後,可出現膿血便,膿血便多為鮮紅色,量多,質稀,有臭味,可伴有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 3.其他症狀。內癰還可出現其他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內癰的診斷

內癰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相關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1.臨床表現。內癰多發生於胸腹部,主要表現為脹痛,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可伴有發熱、寒戰、盜汗等全身症狀。 2.相關檢查。內癰可以通過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腹部B超等檢查,可以幫助診斷。

內癰的治療

內癰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化膿排膿、消腫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黃、黃連、黃芩、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等。

內癰的預防

1.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3.注意勞逸結合,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源。

內癰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