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腸痹
定義
腸痹為中醫病名,屬「痹證」之一,指大小腸氣機痹阻,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傳導失司的病證。其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痹論》,原文載:「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意指患者雖頻繁飲水,卻因氣化不利而小便難出,兼有腹中氣逆喘鳴,並反覆發作完穀不化的泄瀉。
病因病機
- 氣機痹阻:外感風寒濕邪,內傷飲食勞倦,致三焦氣化失司,腸道氣血運行不暢,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
- 脾虛濕困: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下注腸間,與氣滯相搏,發為飧泄。
- 肺氣不降: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壅滯可影響腸腑通降,加劇氣喘、二便不利之症。
臨床表現
- 主症:口渴多飲、小便短澀或排出困難、腹脹腸鳴。
- 兼症:脘悶氣促(中氣喘爭)、大便溏泄夾未消化食物(飧泄)、舌苔白膩、脈沉滑或弦緊。
證型辨析
- 寒濕痹阻:泄瀉清冷、腹痛喜溫、舌淡苔白滑,治宜溫化寒濕。
- 濕熱蘊腸:泄下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治宜清利濕熱。
- 脾虛氣滯:倦怠乏力、食少腹脹、泄瀉反覆,治宜健脾理氣。
治法方藥
- 通調氣機:以「宣肺利水、健脾滲濕」為核心,佐以理氣消導。
- 五苓散(《傷寒論》):桂枝、白朮、澤瀉、豬苓、茯苓,適用於膀胱氣化不利兼脾濕者。
- 吳茱萸散(《聖惠方》):吳茱萸、乾薑、厚朴,溫中散寒,適合寒濕內盛之腸痹。
- 木香丸(《證治準繩》):木香、檳榔、青皮,行氣導滯,治氣滯腹脹明顯者。
- 隨證加減:
- 肺氣不降加杏仁、紫蘇梗;
- 濕熱偏重加黃連、車前子;
- 久瀉脾虛加黨參、山藥。
古籍佐證
《類證治裁·痹證論》進一步闡釋:「腸痹則飧泄脹滿,由腸受邪,泌別失職,水液偏滲大腸。」強調腸腑功能失調與水液代謝的關聯,與現代中醫「腸道水氣互結」理論相呼應。
與現代醫學關聯
中醫「腸痹」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腸功能紊亂」「吸收不良症候群」等,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化失調,非僅局部病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