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燥

定義與病因
內燥為中醫病證名,指因體內陰津耗損而導致的燥證。其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

  1. 津液虧耗:常見於熱病後期,邪熱灼傷陰液;或因劇烈吐瀉、過度出汗、失血過多,導致津液大量流失。
  2. 營養不足:長期飲食失調或氣血生化乏源,致使津血虧虛,無法濡養臟腑肌膚。
  3. 瘀血內阻:氣滯血瘀或經絡不通,影響津液輸布,使局部或全身失於潤澤。

病理機制
中醫認為,「津血同源」,津液與血液相互化生。當陰津不足時,臟腑、經絡、孔竅及肌膚皆失於滋潤,進一步可發展為陰虛內熱,甚則耗傷精血。《黃帝內經》提及「燥勝則乾」,說明燥邪致病以「乾涸不潤」為核心表現。

臨床表現

  • 全身症狀:骨蒸潮熱(午後或夜間發熱)、五心煩熱、形體消瘦。
  • 上部燥象:口乾咽燥、唇裂舌乾、鼻燥少涕,甚則聲音嘶啞。
  • 肌膚失養:皮膚乾燥皸裂、毛髮枯槁易折。
  • 二便異常:大便乾結如羊屎、小便短赤量少。
  • 舌脈特徵:舌質紅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數或弦澀。

辨證分型

  1. 肺胃陰虛燥熱:以乾咳無痰、口渴欲飲為主,兼見鼻咽乾燥。
  2. 肝腎陰虛內燥:伴眩暈耳鳴、腰膝痠軟,夜間盜汗明顯。
  3. 血虛化燥:多見於失血或久病,面色萎黃、爪甲色淡,肌膚甲錯。

中醫治療原則
以「滋陰潤燥」為大法,依病機不同配伍清熱、養血或化瘀之品:

  • 滋養肺胃:沙參麥冬湯、益胃湯。
  • 補益肝腎:六味地黃丸、一貫煎。
  • 養血潤燥:四物湯合潤腸丸。
  • 化瘀生津:血府逐瘀湯加天花粉、石斛。

補充說明
內燥與外燥(如秋燥)不同,後者為外感燥邪所致,初起多見表證;而內燥屬內傷雜病,病程較長,需注重調理臟腑陰陽平衡。古籍《醫宗必讀》強調:「治燥必先滋陰,陰復則燥自除。」點明其治療關鍵在於恢復津液濡潤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