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障

內障為中醫眼科病證名,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三,後世醫家如《證治準繩·雜病》進一步闡述其病機,指出此症「皆有翳在黑睛內遮瞳子而然」,意指病變主要發生於瞳神及眼內深層組織,因內在臟腑失調或氣血虧損所致,外觀或無明顯異常,然視覺功能已受損。

病因病機

內障多與肝腎虧虛密切相關。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腎藏精,精生髓,髓養目」,若肝腎陰精不足,目失濡養,則易生內障。此外,其他因素亦可致病:

  1. 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灼傷目絡,致神水混濁。
  2. 情志失調:憂思鬱怒,氣滯血瘀,阻塞目絡。
  3. 痰濕風火: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或風火夾痰上擾清竅。
  4. 外傷損目:眼部受創,氣血瘀滯,影響瞳神功能。

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症狀多樣,如:

  • 眼前似有蚊蠅飛舞(「蠅翅黑花」)、黑點飄動。
  • 視物昏矇,如隔薄紗,或見燈火周圍有虹暈(「虹視」)。
  • 夜間視力銳減(「夜盲」),甚則突然失明(「暴盲」)。
    外觀上,瞳神或見變形、散大、縮小,或色澤異常(如泛青、泛白),如「青盲」、「綠風內障」、「圓翳內障」等皆屬此類。

辨證分型與治療

內障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

  1. 肝腎陰虛
    • 症見:視物模糊、頭暈耳鳴、腰膝痠軟。
    • 治則: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加減。
  2. 氣血兩虧
    • 症見:視力漸退、面色萎黃、氣短乏力。
    • 治則: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或益氣聰明湯。
  3. 肝火上炎
    • 症見:目脹頭痛、口苦咽乾、急躁易怒。
    • 治則:清肝瀉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決明子、夏枯草。
  4. 痰濕阻絡
    • 症見:視物如霧、胸悶泛惡。
    • 治則:化痰通絡,方用溫膽湯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

外治與針灸

除內服藥物外,傳統中醫亦配合針灸療法,常用穴位如睛明、承泣、太陽、肝俞、腎俞等,以調理氣血、疏通目絡。若翳障已成,藥物難消,則需考慮金針撥障等手術療法,古籍《目經大成》對此有詳述。

內障病程纏綿,治療需分階段調理,早期以藥物、針灸延緩病勢,晚期則需評估手術介入,以恢復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