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至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至陰

經穴屬性
內至陰為經外奇穴,首載於江蘇省中醫學校編纂之《針灸學》。其定位於足小趾內側緣,距趾甲角旁開約0.1寸處,屬足部特定刺激點。

主治範疇

  1. 小兒驚風:此穴可調和陰陽、熄風鎮驚,針對小兒肝風內動所致之抽搐、意識不清有緩解之效。
  2. 暈厥與氣機逆亂:刺激本穴能開竅醒神,疏通足部經氣,改善氣血驟閉引發之昏厥。
  3. 臟躁證:與情志失調相關之躁動不安,取內至陰可寧心安神,協調足少陰腎經與心經之氣。

刺灸技法

  • 針法:淺刺0.1-0.2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適用於實熱證之急症。
  • 灸法:可配合艾條溫和灸,用於虛寒性驚風或氣血不足之暈厥。

診斷應用
於日本「知熱感度測定法」中,內至陰常替代足少陰腎經之湧泉穴,用以檢測經絡對溫熱刺激之敏感度,反映腎經氣血盛衰。此穴溫差變化可輔助判斷腎陰腎陽失衡狀態。

理論延伸
內至陰雖非十二正經腧穴,然其位置鄰近足少陰腎經所過,故與腎經氣血相通。腎主藏精、司二陰,故本穴亦間接影響下焦功能。臨床可配伍百會、人中加強醒腦,或配太溪滋腎平肝,以增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