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治

內治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名詞,泛指通過內服藥物以調理人體內在病證的治法,與「外治」相對,二者共同構成中醫「內外並治」的整體治療體系。此概念源於《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強調疾病之病位深淺不同,治法亦當有別。

理論基礎

內治法的核心在於「辨證論治」,根據患者體質、病因、病機及臟腑氣血狀態,選擇相應方藥。其理論根基包括:

  1. 陰陽五行學說:調和陰陽失衡,如陽虛者溫補,陰虛者滋養;並依據五行生剋關係,調整臟腑功能(如「培土生金」治肺虛)。
  2. 氣血津液理論:針對氣滯、血瘀、津虧等病理變化,採用行氣、活血、生津等方藥(如四物湯調血,生脈飲益氣生津)。
  3. 臟腑經絡學說:直指病位所在臟腑或經絡,如肝鬱者疏肝,脾虛者健脾,並結合藥物歸經特性(如黃連入心經清熱)。

主要治法分類

內治法依「八綱辨證」與「病因辨證」發展出多種治法,經典分類如《醫學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茲列舉常見應用:

  • 補法:針對虛證,如四君子湯補氣、六味地黃丸滋腎陰。
  • 清法:清熱解毒,如黃連解毒湯治實熱,青蒿鱉甲湯退虛熱。
  • 和法:調和半表半裏或臟腑矛盾,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逍遙散疏肝健脾。
  • 消法:漸消緩散積滯,如保和丸消食積,桂枝茯苓丸化瘀血。

臨床應用特點

內治注重「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例如:

  • 同為風寒表證,北方寒冬多用麻黃湯發汗峻劑,南方則常以蔥豉湯輕宣;
  • 小兒臟腑嬌嫩,劑量宜輕,老人氣血衰少,慎用攻伐。
    此外,內治方劑講究「君臣佐使」配伍,如附子配乾薑增強溫裏(四逆湯),大黃配芒硝峻下熱結(大承氣湯),體現藥物協同與制約關係。

內治作為中醫主流治法,其豐富內涵與靈活運用,展現中醫「整體觀」與「個體化」治療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