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痔
內痔為肛門疾患之一,指生於肛門齒線以上之痔核。其名首見於《外台秘要》,唐代醫家許仁則述:「此病有內痔,有外痔……內痔每便即有血,下血甚者,下血擊地成孔,出血過多,身體無復血色。有痛者,有不痛者。」可見古人已對其症狀有細緻觀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內痔多因臟腑本虛,兼感風、濕、燥、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致氣血失調,經脈阻滯,瘀血濁氣下注肛門而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 風熱下迫:風性善行,熱邪灼絡,風熱相搏,迫血妄行,致便血鮮紅、噴射而出。
- 濕熱蘊結:濕性重濁,與熱相合,下注大腸,氣血瘀滯,則見痔核腫脹、疼痛。
- 氣虛下陷:脾虛氣弱,中氣不足,固攝無力,痔核脫出肛外,甚則難復。
- 血虛腸燥:陰血虧虛,腸道失潤,大便乾結,摩擦痔核而加重出血。
臨床表現
內痔以「便血、脫出」為主症,依病情輕重可分三期:
- 一期:痔核較小,僅於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量多者可呈滴血或射血,痔核不脫出。
- 二期:痔核增大,便時脫出肛外,便後可自行還納,伴出血量減少。
- 三期:痔核更大,脫出後需手推復位,或久站、咳嗽即脫出,甚則嵌頓,腫痛劇烈。
若長期便血,氣隨血耗,可致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心悸;若痔核嵌頓,氣血瘀阻,則局部紫紅、糜爛壞死。
治療原則
中醫治內痔,首辨虛實寒熱,以「清熱涼血、利濕化瘀、益氣升提」為大法:
- 風熱傷絡:宜疏風清熱,方用涼血地黃湯(《外科正宗》),含生地、當歸、赤芍等。
- 濕熱下注:宜清熱利濕,方選止痛如神湯(《醫宗金鑒》),以秦艽、桃仁、皂角刺為主。
- 氣虛下陷:宜補中益氣,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佐以收澀之品如五倍子、訶子。
- 血虛腸燥:宜養血潤燥,方取潤腸丸(《沈氏尊生書》),配伍當歸、麻仁、桃仁。
外治法包括熏洗(如五倍子湯)、敷藥(如九華膏)、針灸(取長強、承山等穴)等。若痔核脫出嵌頓,需手法復位,配合活血散瘀之劑。
內痔與外痔、混合痔有別,古籍統稱「痔瘡」,然辨證用藥各異。臨床須結合整體氣血盛衰,調理臟腑,方能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