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內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內眥
解剖名稱
內眥,又稱大眥、眼大頭、眼大嘴、眼大睫、(眼)大角,為目眥之一,位於眼瞼內側近鼻處。《靈樞·癲狂》記載:「在內近鼻側者,為內眥。」此處上下眼瞼緣各有一細小孔竅,名為淚堂(或稱淚竅),為淚液排泄之通道,與肝、腎經氣相通。
中醫理論關聯
- 經絡循行:
內眥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起點,《靈樞·經脈》云:「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此外,手太陽小腸經之支脈亦上頰至目內眥,與膀胱經交會於此。故內眥之氣血盛衰,可反映膀胱經與小腸經之狀態。 - 五輪學說:
於五輪八廓理論中,內眥屬血輪,對應心臟。若內眥紅赤、腫痛,多與心火上炎或小腸積熱相關;若見淚液清冷、頻流不止,則可能為肝腎陽虛,固攝無力所致。 -
病理表現:
- 內眥赤脈:多因風熱外襲或心肺鬱熱,常見於針眼(麥粒腫)、椒瘡(沙眼)等症。
- 淚溢不止:或為肝血不足、淚竅失養,或因風邪侵襲淚堂,導致淚液排泄失常。
- 內眥贅皮(先天皮褶過多):中醫視為稟賦不足,與脾腎氣血虧虛相關。
古籍補充
《銀海精微》提及:「大眥赤者,心之實也。」強調內眥色澤變化與心火亢盛之關聯。另《證治準繩·七竅門》指出,淚堂閉塞或淚液外溢,需辨別寒熱虛實,從肝、腎、心三臟論治。
與外眥之別
內眥屬陰,外眥(小眥)屬陽,二者共構目眥之陰陽平衡。內眥病症多與裡證、虛證相關,外眥則多見表證、實證,臨床辨證時需加以區分。
此名詞於中醫眼科診療中具重要意義,常作為辨經取穴與臟腑辨證之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