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乾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乾法詳解

納乾法為子午流注針法之核心理論,屬中醫時間針灸學範疇,以十天干配屬十二正經,作為擇時取穴之依據。其名源於天干始於「甲」,故又稱「納甲法」,強調經脈氣血流注與時辰干支的對應關係,為古典針灸「天人相應」思想之具體實踐。

一、理論源流與經干配屬
《黃帝內經》已提出「氣血流注,如環無端」的時空醫學觀,至金元時期《針灸大全》系統化記載《十二經納天干歌》,確立納乾法之配屬原則: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此歌訣揭示:

  • 陽干配陽經:甲(膽)、丙(小腸)、戊(胃)、庚(大腸)、壬(膀胱)
  • 陰干配陰經:乙(肝)、丁(心)、己(脾)、辛(肺)、癸(腎)
  • 三焦與心包絡:雖屬手少陽與手厥陰,然無專屬天干,故寄於壬(三焦)、癸(心包)

二、氣血盛衰與開穴原理
納乾法認為,每日干支不同,對應經脈氣血隨之呈現「開闔」節律:

  1. 日干主經:以當日日干對應經脈為「值日經」,其五輸穴(井、滎、輸、經、合)依時辰順序開穴。
  2. 陽進陰退:陽經按天干序(甲→丙→戊→庚→壬)推進,陰經則逆向(乙→丁→己→辛→癸)流注。
  3. 返本還原:每逢輸穴開穴時,需兼取值日經原穴,如甲日戌時開膽經井穴(竅陰),至寅時取輸穴(臨泣)時,加刺膽經原穴(丘墟)。

三、臨床應用與配穴法則

  1. 逐日開穴:依《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甲日戌時膽經竅陰(井金),丙日申時小腸少澤(井金)等,結合五行生剋補瀉。
  2. 合日互用:天干五行相合之經(甲己合土、乙庚合金等)可互用開穴,如甲日己時可取脾經穴位,擴展治療時機。
  3. 三焦心包寄屬:壬時(膀胱經氣旺)兼取三焦穴,癸時(腎經氣旺)兼取心包穴,如壬日丑時取膀胱經至陰(井金)後,亥時加取三焦經中渚(輸木)。

四、學術內涵探微
納乾法深植於《河圖》《洛書》數理體系,十天干象徵「十日周期」,與十二經脈形成「十干統十二經」的時空模型。明代《針灸問對》進一步闡釋:「干為陽,主氣;支為陰,主血。納干法調氣,納支法調血。」揭示其通過天干調控經氣升降,與納支法(地支配穴)構成子午流注的完整時空治療架構。

此理論不僅指導針灸臨床,更體現中醫「因時制宜」的治療哲學,反映古人對人體節律與自然同步的深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