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甲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甲法

納甲法,又稱「納乾法」,為中醫針灸學中「子午流注」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推算經脈氣血盛衰與時間的對應關係,以指導臨床針灸取穴。其理論根源於《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思想,結合干支曆法與陰陽五行學說,將十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正經相配屬,形成一套時間針法體系。

理論基礎

  1. 天干配屬經脈
    納甲法以天干為綱,將十日干對應人體十二正經(含心包經與三焦經),具體配屬如下:

    • 甲日:膽經
    • 乙日:肝經
    • 丙日:小腸經
    • 丁日:心經
    • 戊日:胃經
    • 己日:脾經
    • 庚日:大腸經
    • 辛日:肺經
    • 壬日:膀胱經
    • 癸日:腎經

    其中,戊、癸兩日因天干數不足,傳統上將「戊」歸於胃經,「癸」歸於三焦經(代心包經),以補足十二經之數。

  2. 五輸穴與開闔時辰
    納甲法結合「五輸穴」(井、滎、輸、經、合),根據每日天干對應的經脈,推算氣血流注的開穴時辰。例如:

    • 甲日戌時(19:00-21:00)為膽經氣血旺盛之時,可取膽經之井穴「足竅陰」。
    • 乙日酉時(17:00-19:00)為肝經氣血旺盛之時,可取肝經之滎穴「行間」。

    此類推衍需結合「陽日陽時開陽經,陰日陰時開陰經」的原則,並參考《子午流注針經》中的「徐氏納甲法」歌訣。

臨床應用

納甲法強調「因時施治」,認為經脈氣血隨時間呈現周期性盛衰,故在特定時辰針刺對應經脈的五輸穴,可增強療效。例如:

  • 肺經疾病(如咳嗽)於辛日寅時(3:00-5:00)取肺經原穴「太淵」。
  • 脾虛濕盛者於己日巳時(9:00-11:00)取脾經合穴「陰陵泉」。

此法需配合患者體質與病機,並結合補瀉手法,以調和陰陽氣血。

與其他時間針法的區別

納甲法與「納子法」(納支法)同屬子午流注,但二者側重不同:

  • 納甲法:以「日干」為主,每日依天干更替對應一條經脈,開穴較少但針對性強。
  • 納子法:以「地支時辰」為主,十二時辰固定對應十二經脈,開穴規律性更高。

此外,納甲法亦與「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時間針法互補,形成中醫時間醫學的完整體系。

納甲法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其理論深植於古典哲學與臨床實踐,至今仍為針灸學中的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