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氣

在中醫學中,「納氣」為治療腎不納氣證的重要治法,屬補腎法的具體應用之一。其核心在於通過補益腎氣,使腎臟恢復攝納肺氣的功能,從而改善因腎虛導致氣不歸元的病理狀態。

理論基礎

  1. 腎與氣的關係
    中醫認為「腎為氣之根」,主司封藏與攝納。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兩者協調維持呼吸的深淺與節律。若腎氣虧虛,攝納無權,則肺氣上逆,表現為虛喘、氣短等症,此即「腎不納氣」。
  2. 病因病機
    多因久病耗傷腎氣,或年老體衰,腎元不足所致。常見於慢性喘咳(如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或勞損過度者。

臨床表現

  • 呼多吸少,動則喘甚
  • 氣短不續,聲低息微
  • 伴腰膝酸軟、耳鳴、自汗等腎虛之象
  • 舌淡苔白,脈沉弱

治法與方藥

  1. 補腎納氣
    以補腎藥為基礎,佐以斂肺降氣之品,常用方劑如:

    • 七味都氣丸(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五味子):滋腎納氣,適用於腎陰不足之虛喘。
    • 人參蛤蚧散(人參、蛤蚧、杏仁、甘草等):補肺腎、定喘嗽,治肺腎兩虛之久喘。
    • 黑錫丹(硫黃、黑錫、附子等):溫腎陽、鎮納浮陽,用於腎陽衰微、氣逆喘促之重症(現多慎用)。
  2. 常用藥物

    • 補腎固本:熟地黃、山茱萸、蛤蚧、紫河車
    • 斂肺降氣:五味子、沉香、磁石
    • 溫腎助陽:附子、肉桂(適用於腎陽虛者)

辨證要點

需區分腎陰虛與腎陽虛:

  • 腎陰虛:兼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宜滋陰納氣(如麥味地黃丸)。
  • 腎陽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宜溫腎納氣(如金匱腎氣丸加沉香)。

此治法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通過調補腎臟根本,恢復氣機升降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