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氣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氣法

納氣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首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之《幼幼集成》。該法主要用於小兒虛脫之證,症見上氣喘息、真氣浮散、不得歸元者,其作用機理在於引氣歸原,固攝浮越之陽氣。

組成與製法
納氣法以吳茱萸、胡椒、五倍子三味藥為基礎:

  • 吳茱萸:性辛熱,歸肝、脾、胃經,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能引火下行,助陽氣內守。
  • 胡椒:辛熱,入胃、大腸經,可溫中散寒,助吳茱萸增強溫攝之力。
  • 五倍子: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功能斂肺降火、澀腸固脫,與辛熱之藥相配,調和陰陽,共奏納氣歸元之效。

將上藥研為細末(吳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錢),以酒調和成餅狀,敷貼於臍部(神闕穴),再以布帶固定。神闕穴屬任脈,為先天之氣出入之門戶,藥物經此吸收,可直達下焦,溫補元陽,收斂浮越之氣。

理論依據
此法治療「真氣浮散」,源於中醫「氣機升降」理論。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未充,若久病或誤治,易致陽氣外越,出現氣喘、虛脫等症。納氣法通過溫澀並用,使外散之氣得以內斂,契合《黃帝內經》「散者收之」的治則。

臨床應用
除小兒虛脫外,納氣法亦可用於成人陽氣虛浮之證,如虛寒型喘嗽、夜間盜汗等,然須辨明病機屬「虛陽外越」者方可施用。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多種臍療方劑,均以「納氣歸元」為核心,體現中醫外治法「內病外治」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