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支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支補瀉法詳述
納支補瀉,又稱「納子法」,為子午流注針法之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根源於《黃帝內經》。《素問·針解篇》云:「補瀉之時者,與氣開合相合也。」此法以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經脈,依據經氣盛衰的時辰特性,施行針刺補瀉,以調和氣血陰陽。
十二經納支時辰配屬
古人將一日分為十二時辰,每經脈氣血運行至旺盛時段,稱為「開時」,其配屬如下:
- 肺經:寅時(3:00–5:00)
- 大腸經:卯時(5:00–7:00)
- 胃經:辰時(7:00–9:00)
- 脾經:巳時(9:00–11:00)
- 心經:午時(11:00–13:00)
- 小腸經:未時(13:00–15:00)
- 膀胱經:申時(15:00–17:00)
- 腎經:酉時(17:00–19:00)
- 心包經:戌時(19:00–21:00)
- 三焦經:亥時(21:00–23:00)
- 膽經:子時(23:00–1:00)
- 肝經:丑時(1:00–3:00)
補瀉操作原則
-
瀉法:
- 於經脈氣血最盛時(開時)進針,採用「迎而奪之」之法,以疏泄實邪。
- 例:肺經實證,宜於寅時針刺太淵、尺澤等穴,瀉其有餘之氣。
-
補法:
- 於經脈氣血漸衰時(過開時後)進針,採用「隨而濟之」之法,以扶助正氣。
- 例:肺經虛證,宜於卯時針刺太淵,配合補法手法,如捻轉提插之輕緩刺激。
與子母補瀉之配合
納支法常結合「子母補瀉」理論,依五行生剋關係選穴。如肺經(屬金)虛證,可於卯時(大腸經,金之母經)補太白(脾經土穴,土生金);實證則於寅時瀉尺澤(水穴,金生水,瀉子以減母實)。此即《難經》「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之應用。
理論基礎與臨床意義
納支補瀉法體現「天人相應」思想,認為人體氣血隨自然界時辰更替而消長。透過針刺時機的精准把握,可增強調經效果,尤適用於慢性病或氣血失調之證。歷代醫家如徐鳳《針灸大全》、楊繼洲《針灸大成》均對此有深入發揮,成為時間針法之核心技術。
此法的關鍵在於辨證與時辰的結合,需嚴格遵循經脈流注規律,方能達到「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