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支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支法詳解

納支法之基本概念

納支法,又稱納子法,乃子午流注針法之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於將人體十二經脈與十二地支相配應,形成一套完整的時辰-經絡對應體系。此法源遠流長,可追溯至《黃帝內經》時期,後經《難經》等醫籍發揚光大,成為中醫時間醫學之重要理論基礎。

十二經脈與地支配應原理

納支法以地支"子"為首,將十二經脈依氣血流注次序與十二時辰相配,形成固定對應關係:

《十二經配地支歌》云: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醜肝通。」

具體配應如下:

  • 寅時(3-5時)—— 手太陰肺經
  • 卯時(5-7時)—— 手陽明大腸經
  • 辰時(7-9時)—— 足陽明胃經
  • 巳時(9-11時)—— 足太陰脾經
  • 午時(11-13時)—— 手少陰心經
  • 未時(13-15時)—— 手太陽小腸經
  • 申時(15-17時)—— 足太陽膀胱經
  • 酉時(17-19時)—— 足少陰腎經
  • 戌時(19-21時)—— 手厥陰心包經
  • 亥時(21-23時)—— 手少陽三焦經
  • 子時(23-1時)—— 足少陽膽經
  • 醜時(1-3時)—— 足厥陰肝經

納支法之臨床應用

迎隨補瀉原則

《針灸大成》闡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於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此時正虛而濟補之也。」

此原則體現了:

  1. 迎而奪之:當經氣方盛之時,針刺該經以瀉其實
  2. 隨而濟之:當經氣方去之時,針刺該經以補其虛

子母補瀉法

納支法結合五行生剋理論,發展出子母補瀉法:

  • 補法:當某經氣血方虛之時,針刺其母穴
  • 瀉法:當某經氣血過盛之時,針刺其子穴

例如:

  • 肺經(屬金)虛證,於寅時針刺太淵(土穴,土生金為母)
  • 肺經實證,過寅時針刺尺澤(水穴,金生水為子)

理論基礎與氣血流注

納支法建立在《內經》"營衛氣血循環"理論之上,認為人體氣血依時辰在十二經脈中循環流注,形成"如環無端"的運行規律。《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十二經脈氣血流注順序為: 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復注肺經

歷史淵源與發展

納支法理論雛形見於《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行》已有"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的記載。《難經·七十二難》丁德用注進一步闡明:「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納)針,出針捫穴,名曰隨而濟之。」

明代《針灸大全》、《針灸大成》等醫籍對納支法有系統性整理,使其成為針灸學中重要的時間治療學理論。

與其他時間針法的關係

納支法與納甲法同屬子午流注針法體系,二者相輔相成:

  • 納支法:以十二地支為基礎,強調經脈與時辰的固定對應
  • 納甲法:以十天干為基礎,注重日時干支與五輸穴的靈活配應

二者共同構建了中醫時間針灸學的完整理論框架,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