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臟腑別通」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臟腑別通理論探微
臟腑別通理論源流
臟腑別通(又稱「臟腑通治」)理論,其淵源可追溯至古代醫籍《五臟穿鑿論》,該書首次提出「五臟別通」之概念。至明代,著名醫家李梴在其著作《醫學入門・臟腑相通篇》中對此理論進行了系統性闡釋與發展,使之成為中醫臟腑理論中一項獨特而重要的內容。
臟腑別通理論揭示了臟腑之間超越傳統表裡配對關係的深層聯繫,開拓了臨床辨證施治的新思路。此理論不僅在傳統中醫框架內具有完整解釋,更可與現代解剖學發現相互印證,展現中醫學「形氣合一」的整體觀。
臟腑別通各論
心與膽通
心膽相通之機理,非僅止於君相二火之氣化相應。考其形質基礎,膽附著於肝,肝繫上貫膈膜,循脊柱上行,經肺系而連心包,此乃心膽相通之實質道路。西醫所謂「連網中之微絲管」,即中醫所言「膜原」之細微結構。
臨床應用:
- 心系病證如怔忡、心悸,可從膽論治,以溫膽湯類方劑調理
- 膽系病證如驚恐戰慄、癲狂失志,則當補益心氣,天王補心丹為代表方
- 「溫膽」重在益其陽氣,「補心」貴在滋其陰血,二者治法有別
肝與大腸通
肝與大腸之互通,其理有三:
- 形質相連:肝內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接大腸,且肝經別絡繞行肛門
- 功能相關:大腸傳導糟粕,全賴肝氣疏泄以推動
- 五行生剋:金(大腸)木(肝)之間既相制約又互為用
臨床應用:
- 肝氣鬱結諸證,可通泄大腸以疏解鬱滯,如四逆散加檳榔、大黃
- 大腸疾患如痢疾、便祕、腸風下血,當平肝和血,痛瀉要方為典型代表
- 肝主藏血,血足則腸潤;腸道通暢,則肝鬱得舒,二者相輔相成
脾與小腸通
脾與小腸之互通,形跡可見於「連網」(網膜)之連結。西醫解剖所見「甜肉汁」(胰液)入腸助消化的現象,正與中醫「脾濕濡腸」理論相合。
臨床應用:
- 脾病濕盛,常見小腸火熱,治當瀉小腸而運脾,如枳實導滯丸
- 小腸病變如泄痢、便祕、闌門不利,需潤脾化濕,參苓白朮散加減
- 脾為陰土,喜燥惡濕;小腸為火腑,喜潤惡燥,二者燥潤相濟
肺與膀胱通
肺為水之上源,膀胱為水之下竅,二者通過三焦膜系相連通。肺氣宣降,則水道通調;膀胱氣化,則水液歸常。
臨床應用:
- 肺病痰飲停聚,當清利膀胱以導水下行,五苓散加杏仁、桑皮
- 膀胱氣化不利,癃閉淋瀝,須開宣肺氣以啟上竅,提壺揭蓋法為代表
- 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二者共司水液代謝與衛外功能
腎與三焦通
三焦之根發於腎系(命門),為腎氣運行之道路。三焦通行原氣,決瀆水道,皆以腎為根本。
臨床應用:
- 腎病水液代謝異常,需調和三焦,金匱腎氣丸為代表方劑
- 三焦氣化失司,當補腎培元,濟生腎氣丸加減
- 腎為水火之宅,三焦為氣水之道,二者共主人體氣化功能
胃與心包通
雖原文未明言,然十二經絡皆有互通之徑。胃與心包通過經脈相連,且「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與心包相鄰相應。
臨床應用:
- 胃氣上逆可影響心神,見噯氣、嘔吐兼心悸,橘皮竹茹湯加減
- 心包痰熱可擾及胃腑,見神昏譫語伴胃脘痞滿,牛黃承氣湯為代表
- 胃主受納,心包主神明,二者通過經絡氣血相互影響
理論價值與臨床意義
臟腑別通理論突破了傳統臟腑表裡配對的局限,揭示了人體更為複雜精妙的內在聯繫。此理論不僅與現代解剖學發現多相吻合,更在臨床實踐中展現出獨特指導價值:
- 拓展辨證思路:為「異病同治」、「上病下取」等治法提供理論依據
- 豐富治療手段:開創了通過調治相別通臟腑來治療本臟病證的新途徑
- 印證整體觀念:強化了中醫關於人體「形氣相貫」、「內外相應」的整體觀
臟腑別通理論實為中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值得深入發掘與實踐。當代醫者當繼承古賢智慧,兼採現代科學之長,使這一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