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悲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悲鬱

悲鬱為中醫鬱證之一,屬情志致病範疇,指因過度悲傷或長期憂鬱導致氣機鬱滯、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其病機與七情內傷密切相關,尤以「悲則氣消」為核心。《黃帝內經》提及「悲傷肺」,認為過度悲傷易耗傷肺氣,使氣機下陷,進一步影響肝氣疏泄與心神安定,形成氣鬱、血鬱、痰鬱等兼夾證候。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情緒低落、無故欲泣、胸悶脅脹、嘆息頻作,或伴咽喉異物感(梅核氣)、食欲不振、失眠等。嚴重者可能出現《金匱要略》所述「臟躁」之證,如精神恍惚、悲傷欲哭、言行失常,類似現代醫學之憂鬱傾向或歇斯底里症候。

病機與臟腑關係

  1. 肺氣虛鬱:悲傷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耗傷則宣降失常,氣機壅滯。
  2. 肝鬱乘脾:肝氣因情志不舒而鬱結,橫逆犯脾,導致脾失健運,濕聚痰生。
  3. 心神失養:長期悲鬱耗傷心血,心失所養則神不守舍,加重情緒不穩。

治法與方藥

  1. 調暢氣機:以疏肝解鬱為基礎,如《柴胡疏肝散》加減,適用於胸脅脹滿、噯氣頻作者。
  2. 養心安神:針對臟躁證,仲景之《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為經典方,能緩急潤燥、補益心脾。
  3. 益肺化痰:若兼見氣短咽堵,可配合《半夏厚朴湯》宣肺化痰、行氣開鬱。

相關證型辨析

  • 七情鬱證:泛指怒、喜、憂、思、悲、恐、驚七情過極所致之鬱,悲鬱屬其中一類。
  • 臟躁:多見於婦女,與陰血不足相關,症狀以精神躁擾為主,而悲鬱更強調情志抑鬱的本質。

古籍佐證
《類證治裁》直指「悲鬱臟躁欲泣,甘麥大棗湯」,揭示其與臟躁的關聯性;《醫宗金鑑》亦強調「情志之鬱,當以調氣為先」,突顯疏解氣機在治療悲鬱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