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納子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納子法

納子法,又稱納支法,為中醫針灸學中的一種時間針法理論,與「納甲法」同屬子午流注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基礎源自《黃帝內經》的氣血流注思想,結合地支時辰與十二經脈的對應關係,強調人體氣血隨時間變化而在經脈中循環流注的規律。

理論基礎

納子法以一日十二時辰(地支)為框架,將十二正經分別對應於特定時辰,認為每條經脈在其所屬時辰內氣血最為旺盛。此理論遵循《靈樞·營衛生會》所述「營衛之行,不失其常」的原則,體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十二經脈與地支時辰的對應關係如下:

  • 寅時(3-5時):手太陰肺經
  • 卯時(5-7時):手陽明大腸經
  • 辰時(7-9時):足陽明胃經
  • 巳時(9-11時):足太陰脾經
  • 午時(11-13時):手少陰心經
  • 未時(13-15時):手太陽小腸經
  • 申時(15-17時):足太陽膀胱經
  • 酉時(17-19時):足少陰腎經
  • 戌時(19-21時):手厥陰心包經
  • 亥時(21-23時):手少陽三焦經
  • 子時(23-1時):足少陽膽經
  • 丑時(1-3時):足厥陰肝經

臨床應用

納子法的運用主要分為兩類:

  1. 按時取穴
    在經脈所屬時辰內,針刺該經的五腧穴或特定穴位,以增強療效。例如:辰時(胃經當令)針刺足三里,可加強調理脾胃之功。
  2. 補母瀉子法
    根據《難經·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原則,結合五行生剋關係,在經脈氣血盛衰時辰進行補瀉操作。例如:肺經(屬金)虛證,可於卯時(大腸經,金之母土當令)補太淵(土穴);實證則於午時(心經,金之子火當令)瀉尺澤(水穴,水克火以制金)。

與納甲法的區別

納子法與納甲法雖同屬時間針法,但二者側重不同:

  • 納甲法:以天干為綱,結合日時推算開穴,強調十日週期的氣血盛衰。
  • 納子法:以地支為綱,固定對應十二經脈,注重一日內氣血循環的時辰規律。

納子法的理論體系,深刻反映了中醫「因時制宜」的治療思想,為針灸擇時選穴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