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捺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捺正

捺正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首載於唐代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此法主要用於矯正骨折或關節脫位後之骨端移位,透過外力按壓使骨復歸原位,以恢復其正常解剖結構與功能。

操作原理與應用

捺正需在拔伸(牽引)之基礎上施行。醫者以單手或雙手按壓患者骨折斷端或脫位之骨突,依據骨移位的方向與程度施加力道,逐步矯正分離、重疊、成角或側方移位等畸形。其核心在於「順勢而為」,即順應骨骼生理結構與力學方向,避免強行復位造成二次損傷。

骨折治療

骨折後,骨斷端常因外力或肌肉牽拉而移位,捺正可針對以下情況:

  1. 分離移位:骨斷端間距過大,需按壓使其貼合。
  2. 重疊移位:骨斷端錯位交疊,需先拔伸再捺正以復位。
  3. 成角畸形:骨幹折斷後形成角度,需按壓凸側以矯正。
  4. 側方移位:骨斷端橫向偏移,需橫向施力導正。

關節脫位

捺正亦適用於關節脫臼,如肩關節、肘關節脫位。醫者按壓脫出之骨端,配合牽引與旋轉手法,使其滑回關節臼中。例如肩關節前脫位時,需以捺正將肱骨頭向後推擠,協助復位。

中醫理論依據

捺正符合中醫「筋骨並重」原則,強調「形動氣移」,即透過形體復位帶動氣血流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提及:「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認為手法需「機觸於外,巧生於內」,即醫者需憑觸診感知骨位,靈活施力。此外,捺正與「動靜結合」理念相關,復位後需固定以維持骨位,但早期活動可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癒合。

與其他手法之配合

捺正常與其他正骨手法並用,如:

  • 拔伸:先牽引以鬆解肌肉張力,為捺正創造條件。
  • 端提:用於骨折凹陷,與捺正互補。
  • 搖擺:復位後輕搖骨端,確認穩定性。

臨床要點

捺正之效取決於醫者對解剖結構的掌握與手感。施力需均勻漸進,避免驟然猛壓。若遇複雜骨折(如粉碎性骨折),需結合X光或觸診判斷,分階段調整。傳統中醫亦重視「筋柔骨正」,復位前可輔以推拿鬆解筋絡,減少軟組織阻力。

此法體現中醫「以人為本」的治療哲學,強調個體化操作,非機械式套用,故醫者經驗與患者體質均為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