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奶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奶疳是一種常見的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又稱奶脹。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兒,尤其多在夏季。奶疳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小兒脾胃功能虛弱,消化不良,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因受寒、受熱、驚嚇等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引起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嘔吐等症狀。

奶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腹脹:是奶疳最常見的症狀,多在飯後出現,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腹脹時,小兒常常哭鬧不止,用手摸小兒的腹部,可以感覺到腹部脹滿、鼓脹。
  2. 腹瀉:多為稀水便,色黃或帶綠,量多,可伴有臭味。
  3. 嘔吐:多在飯後或夜間睡眠中發生,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奶汁或食物。
  4. 食慾不振:小兒對食物不感興趣,食量減少,甚至拒食。
  5. 精神萎靡:小兒精神不振,哭鬧不安,睡眠不安,常常磨牙。
  6. 體重下降:小兒體重下降,生長發育遲緩。

奶疳的治療以調理脾胃、消食導滯為主。可給小兒服用保和丸、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藥,也可使用中醫針灸、推拿等方法治療。

奶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熱。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奶疳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貧血、生長發育遲緩等嚴重後果。因此,家長們要注意小兒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做好預防工作。一旦發現小兒有奶疳的症狀,要及時帶小兒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