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奶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奶疳

奶疳,出自《嬰童百問》,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屬「疳證」範疇,又稱「脾疳」。其病機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多因嬰幼兒餵養不當、乳食不節,或病後失調,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久則成疳。

病因病機

  1. 乳食不節:嬰兒哺乳過量或過稀,或過早添加難以消化的食物,損傷脾胃,致使乳食停滯,積久化熱,耗傷氣血。
  2. 脾胃虛弱: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形體失養。
  3. 病後失調:患他病(如泄瀉、痢疾等)後,脾胃受損,未能及時調理,氣血虧虛,漸成疳證。

臨床表現

奶疳患兒常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嗜異食(如喜啃泥土、紙張等)。脾胃氣虛者,可見大便溏薄;若兼有積滯化熱,則可能出現腹脹、煩躁、口臭等症。

辨證分型

  1. 脾虛氣弱型:以食欲不振、面黃肌瘦、乏力為主要表現,舌淡苔白,脈細弱。
  2. 積滯化熱型:除脾虛症狀外,兼見腹脹、口氣酸臭、手足心熱,舌紅苔膩,脈滑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奶疳以「健脾消疳」為主,根據證型輔以消積、清熱等法。常用方劑如:

  • 脾虛為主:參苓白朮散加減,以益氣健脾。
  • 積滯化熱:肥兒丸加減,健脾消積兼清熱。

此外,可配合針灸(如刺四縫穴)、推拿(如捏脊療法)等外治法,以調理脾胃功能。

奶疳的調護重在合理餵養,避免過飢過飽,並注重飲食清淡易消化,以助脾胃恢復運化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