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奶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奶麻

奶麻,又稱「胎麻」或「奶麻子」,為中醫兒科病名,屬小兒皮膚疾患之一。此症多見於初生未滿月之嬰兒,其特徵為遍身出現紅點,斑駁如珠,散見於皮膚。中醫認為,此病成因與胎毒有關,乃因胎兒在母體時受熱毒內蘊,出生後熱毒外發,透於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奶麻之發病,主因孕母孕期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或情志失調,致使熱毒內蘊,傳於胎兒。胎兒受此熱毒,鬱於血分,出生後氣血運行,熱毒隨之透發,呈現於肌膚,形成紅疹。此與時行麻疹不同,麻疹屬外感疫癘之邪,具傳染性,而奶麻則為胎毒內發,無傳染之虞。

臨床表現

患兒皮膚可見細小紅點,色澤鮮紅或淡紅,分布均勻,多無癢感,亦不伴隨明顯發熱或全身症狀。疹出後,通常數日內自行消退,不留痕跡。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奶麻,以清熱解毒、疏風透邪為主,常用方劑為銀翹散加減。銀翹散原為溫病初起之方,具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奶麻熱毒透發之證。臨床可酌加生地、丹皮等涼血之品,以助清解血分熱毒;若兼見輕微風邪表證,可加防風、蟬蛻以疏風透疹。

與嬰兒急疹之關聯

現代醫學之「嬰兒急疹」(又稱幼兒急疹、玫瑰疹),其表現與中醫所述奶麻相似,均見於嬰幼兒,以突發高熱後出疹為特徵。中醫從胎毒理論解釋此病機,而西醫則多歸因於病毒感染。然中醫治療仍以辨證為主,針對熱毒內蘊之病機施治。

奶麻一症,雖多屬輕症,然中醫強調「治未病」,故孕母孕期調攝、飲食清淡,可減少胎毒內蘊之機,預防此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