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奶麻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奶麻子
奶麻子,又稱「奶麻」,出自《痘疹精詳》,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屬小兒發疹性疾病範疇。其名源於發病與哺乳期幼兒相關,疹形細密如麻,故稱「奶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奶麻子多因外感風熱時邪,內蘊肺脾,與氣血相搏,外發肌表所致。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襲。風熱之邪由口鼻而入,鬱於肺衛,蘊於肌腠,正邪交爭,故見發熱;邪毒外透,則疹點布發。
臨床表現
- 發熱期:驟發高熱,持續3-4日,患兒精神尚可,或伴輕微咳嗽、流涕,類似外感症狀。
- 出疹期:熱退後周身出現玫瑰色細小丘疹,疹點稀疏,先發於頭面軀幹,後延及四肢,疹出後無脫屑、無色素沉著。
辨證分型
- 風熱襲表證:疹色淡紅,稀疏均勻,伴輕咳、咽紅,舌偏紅,苔薄黃。
- 肺胃熱盛證:疹色鮮紅,密集成片,高熱煩渴,口唇乾紅,舌紅苔黃。
治法與方藥
- 疏風清熱:適用於風熱襲表證,方用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
- 清泄肺胃:適用於肺胃熱盛證,方選清解透表湯(石膏、知母、黃芩、赤芍等)。
外治可輔以紫草油塗抹,以清熱涼血。
與他病鑑別
- 麻疹:疹前見柯氏斑,疹退留色素沉著,病程較長。
- 風疹:疹形細小,耳後淋巴結腫大明顯。
- 猩紅熱:疹如丹砂,伴楊梅舌、環口蒼白圈。
奶麻子預後良好,屬中醫「溫病」範疇,治療以透邪外達為要,體現中醫「給邪出路」之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