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奶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奶旁穴
奶旁穴,又稱「乳旁穴」,為中醫小兒推拿之常用穴位,首載於《小兒推拿秘訣》。其定位於胸部兩乳外側,左右各一,共二穴。此穴屬局部取穴,與足陽明胃經循行相關,鄰近乳中穴,故於小兒脾胃及肺系病症中具調理之效。
穴位特性與作用
奶旁穴性平,主調氣機,能寬胸理氣、和胃降逆。臨床多用於:
- 祛風解表:外感風邪所致之咳嗽、鼻塞,可配合開天門、推坎宮等手法,以疏風宣肺。
- 止咳化痰:針對痰濕壅肺或肺氣上逆之咳喘,常與運內八卦、揉肺俞同用,助氣機宣降。
- 止嘔降逆:小兒乳食停滯或胃氣上逆之嘔吐,可配伍推天柱骨、揉中脘,以和胃消滯。
操作手法
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輕揉,或沿肋間隙向外分推,手法需輕柔緩和,每側操作約50~100次。因小兒肌膚柔嫩,施術時宜以滑石粉或介質輔助,避免摩擦損傷。
中醫理論基礎
《靈樞·經脈》提及「胃足陽明之脈……下乳內廉」,而奶旁穴所在之位鄰近胃經,故能調節脾胃氣機。此外,肺主氣司呼吸,其氣以降為順,而胸部穴位可直接影响肺氣宣發肅降,故揉奶旁能間接調理肺臟功能,符合「胸氣有街」之經絡理論。
此穴於歷代醫籍中雖記載簡略,然臨床配伍靈活,尤其於小兒外感、積滯等症,常作為輔助穴位使用,體現中醫「上病下取,左病右治」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